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过街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房屋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的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约3---5米,宽4-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折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
丹巴古碉群 在被誉为“千碉之国”的四川省丹巴县境内,处处可见耸立于山隘要道、村寨、峡谷之间的古碉群,其数量达562座。这些古碉主要分布在梭坡、中路、甲居等地,碉楼均为石木结构建筑,最早建于汉代,最晚为清乾隆时代所建。古碉形式多样、分布密集、墙体光滑、角如刀锋、巍然屹立,自成奇景。其建筑艺术精湛绝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文化艺术遗存。2006年6月,丹巴古碉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四水归堂,寓意吉祥。现代徽派风格独树一帜 古往今来,凡智者必择居山通水绕、藏风纳气之地。四水归堂,作为中国代表性古典建筑风格之一,更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四水归堂,聚水、聚财、聚...
提到徽派建筑,马头墙是其重要的建筑特点之一。高高的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在过去民居建筑密度较大的村落之间,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灾发生的作用。 马头墙一般呈两叠式或三叠式高低错落着,也有少数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则显示了民居主人对“读书作官”的理想和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被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高超的创造力而叹服!在徽派民居...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
灵明堂拱北五星坪灵明堂拱北原址在七里河下西固,始建于清朝宋年。1985年在五星坪开工新建,占地10950平米,建筑面积7100平米。 五星坪灵明堂拱北原址在七里河下西固,始建于清朝宋年。1985年在五星坪开工新建,占地10950平米,建筑面积7100平米。里边的五朝门、礼拜大殿、东西四合院及厢房、三花门、抱厦、八卦亭后照壁等均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古建筑。其中礼拜大殿高30米,长50米,雕有...
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和藏传佛教及其学说和思想,对营造建筑形式和组织建筑空间等建筑实践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这些设计思想和理念,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对西藏城乡建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天梯说 西藏历史传说中的聂赤赞普是西藏第一个藏王,他和他之后的六个藏王,史称天赤七王。传说天赤七王都是天界的神仙,等到他们...
在上海现存的江南园林中,古猗园内的明代建筑保存得最为完整,也最具特色。今年,是建园480余年的古猗园开园50周年,许多明朝古建筑重新得到修缮。仔细品赏这些独具特色的明代建筑,不能不对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发出由衷的赞叹。 古猗园的明朝亭台楼阁多临水而建,与水景配合,体现了“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以曲折长廊花墙分隔,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变化的自然空间,使观者常处于“山重...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220——589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在魏、蜀、吴三国至东晋十六国这二百年间(220——420年),建筑...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高台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已经成为宫殿建筑的新风尚。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的目的要求。遗留至今年内的台榭夯土基址还很多。 春秋时代存在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能维持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消费,而财富也集中于城市中,再加上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用夯土筑城自然...
江苏连云港市郊的孔望山摩崖佛像,始刻于东汉。图为立佛与门庭长造像 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这座寺院的规制全依天竺,但具体情况史文无载。东汉末年,丹阳笮融在徐州建造了一座“浮图祠”。这座祠由廊、阁围绕的广庭及庭中央的浮图(塔)组成,可容三千余人礼佛。这种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完全是外来形式,但中央之塔却是木构的中国式样。此种以“塔院”为主的佛寺一直沿袭到南北朝...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其自己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都留下具有其自己特点的物质遗存,这类遗存往往成为我们探讨该民族文化、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特征的物质材料依据。包括建筑遗存在内西藏古代文化是高原民族历史的产物。 西藏古代建筑具有显著的高原文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从卡若新石器文化到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都能充分体现出来。 到底这一时期的建筑,有些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风格、规模等则没详细准确的记载,...
朱启钤故居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莘,号蠖园,我国近现代古建筑学家、实业家。不少老北京都知道朱启钤这个名字,北京建筑史上记载了许多他的业绩,比如:他领导了对北京旧城的改造,修缮了社稷坛,兴建了中山公园,改造了新华门、正阳门,打通了长安街,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 其实他的业绩不仅仅在建筑上,民国初年他还担任过许多职务,诸如交通总长(在此任上他督修了津浦铁路)、内务总长,甚至还...
张谷英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起造,经明清两代多次续建而成,在清朝乾隆年间基本形成规模,历经600多年历史的沧桑依旧保存完好,成为研究明清时代湘楚建筑风格的“活化石”。2001年6月25日,张谷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走进张谷英古建筑群,历史的古风扑面而来。据岳阳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张谷英大屋是典型的明清古庄园建筑风格,大屋内大...
1、唐朝。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支撑的斗拱比例较大,红漆的柱子较粗壮,木构架构件的比例趋向定型化。建筑材料已广泛使用琉璃瓦。室内多用根窗,整体建筑显得庄重、朴实、宏伟。 2、宋朝,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屋面开始弯曲,并具有微微翘角,建筑物的门窗多采用菱花槅窗,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殿台楼阁,增加了精致的雕刻花纹及彩画艺术,建筑风格逐步趋向华丽柔和。 3,元朝。在建筑上处於转折时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