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原邗江县政府考古发掘现场,“龙头”和唐三彩相继重见天日,再次见证了唐代扬州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29号,经过数十名工人每天坚持工作,探方里已呈现宋代高低不平的地层,还有不少灰坑,从灰坑里发现了不少瓷片和陶片,根据器形推断,这些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用品的碎片。在其中一个1米多深的灰坑里,除发现瓷片和陶片,还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龙头模样的建筑装饰品,和猪头差不多大,材质为灰陶。 值得一提...
已出土大量陶片,挖掘工作正在继续 近日,位于文昌中路和大学北路交叉路口东北方位的工地上,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称此处很可能是古代遗址,但遗址的具体年代和情况还要进一步考究。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考古现场时,3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发掘清理。记者看到,厚厚的水泥层下面有三处遗址,基本呈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20米左右,东西宽10米左右,每处遗址的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另外,工地西北方向的...
作为对清代扬州画派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北京匡时秋拍推出的“扬州画派”专场推出的一系列作品获得收藏家的追捧。郑板桥《竹石图》以1512万元成交,此画曾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原藏北京文物公司,为纸本墨笔立轴,纵195厘米、横100厘米,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落款“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 另一“扬州八怪...
昨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人事局联合主办的扬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人才职称评审认定会议在宝应举行现场会,在30名刺绣民间艺人职称的申报人中,还有一位在读博士,正在法国留学。 现场会上,评委们仔细地查看了申报人的相关申报资料,并现场观看申报人进行刺绣演示,进行面对面的答辩。据悉,在30名申报人中,有25名申报工艺美术师职称,另外5名申报助理工艺美术师。通过评委评审认定后,将由人事部门颁发职称。 据了...
匡时09秋拍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于12月15日下午举行。本场拍品总数为23件,成交21件,成交率为91.3%,总成交额5330.1万元。其中,郑燮《竹石图》(195×100cm,1764年作)以1512万元成交,拔得全场头筹;华嵒《明妃出塞图》(125×58.5cm)则以1230万元成交紧随其后;整场金农四件作品全数成交,表现抢眼。 郑板桥 《竹石图》 成交...
匡时09秋拍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于12月15日下午举行。本场拍品总数为23件,成交21件,成交率为91.3%,总成交额5330.1万元。其中,郑燮《竹石图》(195×100cm,1764年作)以1512万元成交,拔得全场头筹;华嵒《明妃出塞图》(125×58.5cm)则以1230万元成交紧随其后;整场金农四件作品全数成交,表现抢眼。 郑板...
匡时09秋拍现场匡时09秋拍清代“扬州画派”作品专场于12月15日下午举行。本场拍品总数为23件,成交21件,成交率为91.3%,总成交额5330.1万元。其中,郑燮《竹石图》(195×100cm,1764年作)以1512万元成交,拔得全场头筹;华嵒《明妃出塞图》(125×58.5cm)则以1230万元成交紧随其后;整场金农四件作品全数成交,表现抢眼...
为了贯彻江苏省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定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规范藏品档案建设,扬州市文物局组织文物鉴定专家,协调各县(市、区)博物馆、纪念馆,对全市馆藏文物定级初选工作。10月底,配合江苏省文物鉴定专家对扬州双博馆、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仪征博物馆、宝应博物馆等单位的馆藏文物重新定级筛选。经省文物专家组鉴定,扬州地区新增加馆藏一级文物5件,其中宝应3件、仪征2件...
记者昨天在玉器博物馆施工现场看到,虽然施工场地上塔吊依然伸展巨臂、脚手架仍未拆除,但玉器博物馆的建筑已高高耸立。据施工负责同志介绍,11月底,玉器博物馆已经顺利封顶,年底主体工程将全部竣工。 风格古今交相辉映 扬州玉器博物馆位于扬州玉器厂内主入口道路的西侧、生产基地的南侧,北侧是现有的生产办公用房,西侧是巷道。 据施工人员介绍,这一建筑是将原先的玉器学校等平房拆除后建设的。项目总用地...
29日从宝岛台湾传来喜讯,于台北举行的首届两岸“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活动27日开幕,扬州雕版印刷一亮相,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获得好评。 “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系“守望精神家园——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两岸交流23年来规模最...
郑板桥一生有两个坎:三十岁时,离开蜗居多年的乡村,进城打工;五十岁时,庸俗了一把,跻身官场。 郑板桥家庭成分看似不错,一家三代都是知识分子,屡出秀才,算得上“书香门第”。其实呢,板桥家和乡里乡亲一样,穷得叮当响。郑板桥曾写信给兄弟说:“俺家还存有上辈人留下的奴仆的卖身契,要是找到他们后代,继续为俺家服务,也不是没道理,但是,我不做这样的事。”板桥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