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12 所属地区 湖北·武汉·新洲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洲区 申报日期 2007 高台狮子民间杂技,表演时至少用五张八仙桌重叠。具体做法是:第一张桌足向下着地,桌面向上;第二张桌面与第一张桌面重合,桌足向上;第三、四、五张均桌面向下,桌足向上重叠,形成一个约5米的高台,也可架七张、九张,甚至十一张,一般是架五张。表演者三人,一个装拌胖...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商城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商城县 申报日期 2007 自商城《火绫子》(杈伞、围灯)被河南省列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为了扎实做好这项工作,商城县文化局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局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申报任务,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商城火绫...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息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息县 申报日期 2007 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丰宁满族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7 竹板秧歌(落子), 俗称落子,又分文落子、武落子,据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一1821年)。在我县境内广泛流行。竹板秧歌队多为男女青少年组成,女身着彩衣腰扎红绸手拿竹板、男穿对襟上衣和灯笼...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宝鸡·陈仓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 申报日期 西山刁鼓发源于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水柏村,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唯一性的特点。根据考证,西山刁鼓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刁鼓是与历史悠久的地社火、笑谈(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小对对戏)相伴着流传下来的,社火中没有鼓就烘托不出来那种热烈的气氛,慢慢地鼓也从单一...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韩城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韩城市文化馆 申报日期 韩城阵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陕西韩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 韩城阵鼓起源无详实可考。城北村始建于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礼仪,民间仿照朝阁礼乐“钟鼓乐之”,有文字记载的韩城阵鼓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韩城阵鼓是一种宫廷式锣...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华阴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华阴市图书馆 申报日期 华阴三河口附近的泉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不但唱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老腔,还打出了撼天动地的“素鼓”。 “素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鼓舞,它的发端可以上溯到先民的渔猎时代,模拟狩猎的原始舞蹈招式,是它的基本鼓舞特点。它有明显的自娱功能,在历史上曾长期用于...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延安·志丹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志丹县文体事业局 申报日期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县的历史源渊流长,可以上朔到宋代。西击属狄。春秋属白狄。三国两晋时属匈奴地。隋属延州地。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志丹县。 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属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境内梁...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延安·黄龙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黄龙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黄龙猎鼓是一种打击乐与舞蹈相拍互应的广场表演艺术。经我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多年的挖掘、整理、编排、完善,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的高品位鼓舞艺术。黄龙猎鼓同外地姊妹艺术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结晶。黄龙猎鼓情节内涵形...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延安·洛川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洛川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洛川塬是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塬,因为地处陕北与关中之间这块特殊区域,使它成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艺术家们将这片神奇而诱人的黄土地称之为是生长民间艺术的佳壤沃土。洛川自春秋战国时期为上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洛川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合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合阳县文体事业局 申报日期 “撂锣”目前仅有渭南地区合阳县的黑池镇、马家庄乡所属的太定、南吴仁、西中雷三个村庄还保存着。“撂”是当地土语,意为“抛”、“扔”。撂锣,即是手持大锣边舞边敲边将大锣扔向空中的一种表演,当地又称其为“抡锣”。 表演时,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击铙者...
遗产编号 iii-26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西乡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乡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打锣镲流传于西乡县白龙塘镇贯溪村。 贯溪村位于西乡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5公用,占地面积24.1平方公里。现有居民425户,总人口1477人。该村主要住着刘、韩、王、张、李五姓人。 贯溪村座落于牧马河边,座南朝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与白龙塘镇...
遗产编号 iii-27 所属地区 陕西·咸阳·三原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三原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西关老龙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鱼龙变化”:在舒缓有序的锣鼓声中,由两人抬着龙门置于场中,四人各擎两盏鱼籽灯在场中上下翻舞滚动,忽明忽暗,忽聚忽散,游来游去,最后聚在场中,鱼籽也叫“云朵”,既可代表老龙被请上岸后聚云降雨时云的动态,又可代表鱼籽在水中飘...
遗产编号 iii-28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潼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这里与晋、豫接壤,依山傍水,历史上水陆交通发达,异常繁华。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潼洛河从村中欢乐流过;南街芯子就是这里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生活热情地先民们,用自己聪明才智创作的社火艺术,早在初唐时期演出就非...
遗产编号 iii-29 所属地区 陕西·渭南·潼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日期 高跷外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始于明代,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后日趋兴盛。 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武跷’’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着铿锵有力的节...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