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墓发掘现场 昨日,文物部门已按宋墓原样结构复位,对红安发现的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进行保护。 专家称,墓主距今千余年,此墓对研究红安宋代文化有一定价值,但此墓在古代已被盗掘,内存器物稀少。
这是在高安市华林东溪村发掘出的造纸作坊遗址 这是在高安市华林东溪村的2号水碓 专家们在高安市华林东溪村观看造纸作坊遗址一处6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层 近日,经过两年多的发掘,一座保存完整的延续宋元明三个历史朝代的造纸作坊遗址在江西高安完整出土。3月1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和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派出专家赶到现场,勘察后论证:华林地区造纸作坊遗址属于明代,在明代遗址之下,...
从地层剖面可见宋、元、明三个朝代的造纸遗迹和文化堆积层,明显看到工艺原料在不断进步,十分难得。 造纸作坊布局合理、科学,可以看到从砍伐竹子到沉腐、蒸煮、拌灰、漂洗、粉碎等一整套造竹纸加工的工序遗址,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场》中记载的一样。 2007年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实地考察时说,他是首次看见这样大规模的造纸作坊遗址,这是我国考古界又...
有1000年历史、曾是清宫旧藏的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4月20日将于九龙香格里拉饭店拍卖,市场预估至少值8000万港元。 据香港明报报道,负责拍卖的台湾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康嘉萍13日表示,她知道北京方面将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列为一级国宝,她也希望这份国宝可以回归。 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是草书字帖,被国际艺术界视为...
经过两天抢救性发掘,昨天位于肥西高店乡团塘村一工地发现的两个宋代墓葬被成功发掘。墓葬中出土了青铜镜、白瓷盏、青铜钗等十多件文物,其中一墓葬只有80公分长,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如此小的宋代墓葬他们在肥西还是首次发现,墓葬主人疑是未成年的孩子。 昨天,肥西文物管理所的张所长告诉记者,这两个墓葬是在该县高店乡团塘村一工地发现的。第一个墓葬长2米多,是江淮地区较常见的砖室船形墓,出土青铜镜、白瓷盏、铜钗及...
记者从河南省巩义市文物局获悉,一施工铲车前不久在该市涉村镇后村意外挖出一座宋代壁画墓,古墓内壁画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该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口高、宽各约50厘米,墓室为圆形穹顶,高约2米,直径约3米。依据墓室结构和壁画风格,专家初步断定为宋墓。目前,考古人员正对其发掘清理。 据巩义市文物局管理科科长王保仁介绍,在墓道与墓室之间的甬道两侧,各有一幅壁画,一幅是出行图,另一幅描绘了蒸馍的生活场...
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 一件打着“清宫旧藏”名号的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昨天现身台北,即将在下月20日进军香港拍卖市场,起标价为三亿两千万元新台币。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征得此帖者指出,清朝被推翻后,清废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秘密将清宫收藏的古籍和字画分批盗运出宫,之后辗转流落东北,数量超过一千两百件,这是其中一件。 1949年,一位国民党大老将宋徽宗临怀素圣母帖携...
经过考古人员一天的紧张抢救性发掘,位于合肥市长江西路省税务学校内的一处建筑工地内发现的北宋时期“船”形夫妻合葬砖室墓终于发掘完毕,共出土一枚银质发簪和若干枚铜钱。该夫妻合葬墓保存相当完整,它的发现为研究合肥宋代的社会经济、丧葬习俗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这是一座典型的用青砖砌成的北宋‘船’形砖室墓,该墓葬修...
现场出土的瓷器。王燕 摄 广州正在对大塘街西侧一建筑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段紧张挖掘有了最新进展。昨(11)日,有群众报料称,现场发掘出五代两宋时期河堤和临河木构建筑,目前有专家推测河堤是古河道“清水濠”的西堤。现场出土青花瓷器、铜钱等上千件明清时期遗存生活用品,正好反映当年的社会生活风貌,极富历史研究价值。 挖掘现场是德政中大塘街一建筑工地,五代两宋时期河堤和...
考古爱好者在丰泽区城东街道文化站西南一露天仓库大门侧发现一块残碑,昨日泉州考古爱好者刘志成鉴定后认为,残碑是宋元时期伊斯兰小孩墓碑。 昨日上午,刘志成来到现场,对残碑进行考古鉴定。经测量残碑长约76cm、高约35cm、宽约43cm,质地为白花岗岩。另一块最顶尖脊已散失,整块石碑已不完整,约为原件的2/3。刘志成认为,由于规格比较小,应该是宋元时期外来伊斯兰的小孩石墓盖残断,因此可以推断,城东地区...
记者从河南省浚县有关部门获悉,近日在大运河浚县段,位于该县小河镇么村卫河故道转弯处地表以下5米,出土了两只古船的残骸,有关专家认为,古船很有可能是唐宋时期卫河上来往的渡船。 据介绍,出土的古船为木质结构,船帮厚约4厘米,每块船板宽约3厘米,板与板之间用铁把锔固定相连,船体宽度为1.2米左右(因另一段还在河中,所以无法测定船长),船体外侧有一块宋代之前的柳条纹残砖。 该船残骸是当地群众在河岸采挖...
18日下午,绵阳城区解放街21号工地考古发掘又取得新的进展,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此前专家提出的很多有关绵阳建城历史的观点,都一一得到证实。特别是大量的唐代窑具出土后,考古队又意外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和一些随葬品,其中一些汉陶还保存非常完好。 发现一:唐宋时期绵阳人很环保 “在唐宋时期,窑场基本上都建在距离主城区2公里左右的地方。”绵阳市文物局长宋建民认为,通过目前掌握...
工作人员清理文物 近日,绵阳市解放街一工地发现了一唐宋遗址,经过考古工作者为期10多天的努力,目前,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昨日,记者来到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个地方发掘出的文物从汉代到清代各个朝代都有,这里简直就是绵阳的一部“史书”。 从本月1日开始,考古人员就对解放街21号工地进行了封闭。绵阳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最让我们考古人员兴奋的是,随着考古工作深入进行...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在阳江市海陵岛附近海域被成功打捞出水,并顺利进入“水晶宫”。此消息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万众国人和各大媒体的兴奋点。围绕这艘深沉海底数百年的古沉船,有关它的来历去向,它丰富的文物宝藏,它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等等均引起各界的热议和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南海I号”是800多年前南宋初年航行于中国...
昨(27)日下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消息,称日前在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发现一处时间跨度约从宋代至明代的窑址。据透露,出土窑址很普通,但这处窑址遗迹的面积却前所未有,竟然达30万平方米! 1月2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在采集标本的同时,测量出窑址的分布形状非常奇妙,如同一弯新月镶嵌在岷江一级支流沫河右岸的山坡上,长约1500米,宽100米-350米,总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专家们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