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铜剑(一号俑坑出土) 左剑出土于一号俑坑T19方八过洞。通长93.8厘米,身长72.2厘米,最宽处3.2厘米。右剑出土于一号俑T2方一过洞。通长92.8厘米,身长71厘米,最宽处3.2厘米。两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出土时,首、格、、鞘附件齐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经检测,剑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的奇迹。
青铜铍(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号坑T2方三过洞。为长兵器。铍体形似短剑,两侧六面,茎体扁平,后部有孔,用以穿钉固柲。茎与身一次铸成,铍格为附件。铍首长35.45厘米,茎长11.6厘米,出土时木柲已残。刻有“十五年寺工工”铭文,茎上刻有“十六”等字。“十五年”为秦始皇纪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机...
近日,开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明代观音铜像”完成了在墨西哥的巡回展出,并安全返回开封博物馆。 “明代观音铜像”观音铜高1.35米,宽1米,呈坐姿。观音铜像面相祥和,造型端庄,为明代菩萨造像之精品,作为代表性展品之一,参加了首都博物馆在墨举办“中国古代观音菩萨造像艺术展”。 据悉,该展览分别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墨西哥城等城市展...
青铜金钩(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号坑东端长廊部分。钩体如弯曲的镰刀,分身、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齐头,截面作枣核形,对开两刃。柄系实心的椭圆体,通长71.2厘米,宽2.3~3.3厘米。 金钩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短兵器,称之为“吴钩”,是一种仪卫性的兵器。
青铜戟(戈、矛联合体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1号坑T10方六过洞,属长兵器,为戈、矛的联合体。戈头为长胡四穿,弧援,刃内。戈通长26.7、援长16.7、胡长12.5、内长10厘米。出土时有柲和铜。柲为木质(已朽),通长288厘米。戈、矛间距25厘米。戈的内部刻有“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丞我、工可”、“戟”、“寺工”、̶...
青铜矛(一号俑坑出土) 一号坑T10方八过洞出土。为长兵器。通长15.4、叶长10.7、宽3.2厘米。长4.7、口径2.3×2.9厘米。体内中空,只有锋部长1.5厘米的一段为实心。通体宽扁且直,体的中部起脊,脊两侧各有一道风槽,直刃前聚为锋。椭圆筒形骹,骹之两棱同锋刃对直,两侧有钉孔。制作规整,表面光洁,刃锋锐利。骹部刻有“寺工”二字。
铜弩机(一号俑坑出土) 一号俑坑已出土铜弩机158件,无郭,素面。出土时有的仍在弩的残臂上,大多数仅见弩机不见弩臂,铜弩机由望山、悬刀、牙、栓塞等部件组成。机件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悬刀的形制和大小略有差异。此弩机悬刀呈长方体,上端稍向前弯,下端平齐。通高16.1、悬刀高10.4。宽2.1、厚0.9、望山高8.1、牙高4.3厘米。栓塞一长3.6厘米,另一长3.25厘米。弩机为安装于弩臂后端的机械装置。
铜殳(三号俑坑出土) 三号坑共出土铜殳30件。殳是一种锤击武器,本为战车上的五兵之一。到春秋战国时期,弓弩、戟、矛、戈等成为作战的主要兵器,殳只作为一种仪卫的兵器。均为圆筒形,首呈三角锥状,长约10.5厘米,径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装柄。此殳为一种有棱无刃、安装长柄的仪仗兵器。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中新社发 黄冬 摄 秦兵马俑博...
近年来,珍稀铜币在收藏市场上越来越受到藏家追捧,对于收藏爱好者特别是刚入门者,学会辨别珍稀铜币的等级,提高识别能力,以防买到假币,尤为重要。 铜币又称铜元或铜板,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铜币铸造时间不长,前后仅流通了50多年,目前存世品种约有100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为普通品种,只有极个别的为珍稀品种。珍稀铜币按其珍罕程度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国外对我国近代珍稀铜币的珍罕程度用"R"来表示,"R"即...
“有价无市”,在中文传统字面上理解带着“贬义”,意为价格高昂但其实没人喝彩。在收藏品市场中,除了大量跟风的当代艺术品可能是对“有价无市”的真正诠释,很多真正的古董、大师精品,虽然具有稀缺性、其价值也已经过历史、文化体系的认可,但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处在“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这些文物的处境让人唏嘘,也引...
利簋(gui,音轨)【西周·青铜器】 档案:【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千克】西周武王时期铸造,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南罗村出土,现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此次“国家宝藏”展览中,有一件遍体绿锈的圆形双耳方座铜簋,这件国宝解开了千古谜团。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湖北日报消息(特约记者马献伦、通讯员汪文正)7日,经过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技师方国荣及其徒弟近两个月的修复,郧阳博物馆馆藏27年汉代青铜摇钱树残碎片得以“重生”,成为我省迄今为止唯一复原的青铜摇钱树。 1982年5月中旬,在郧县五峰乡东峰村发现了大量青铜残碎片。文物专家经过清理后惊奇地发现,这些青铜残碎片竟是汉代青铜摇钱树的树干和枝叶。 2007年底,郧阳博物馆举办南水...
匽侯铜盂(资料图片) 1955年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燕国遗珍——匽侯铜盂,这次也将随着《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文物展》来到沈阳,这也是半世纪后辽宁国宝首次回家省亲。 随同前来的“老乡”还有1982年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代表新石器红山文化的“陶塑孕妇像”。 由于这批展出的国家宝藏是辽宁建国以来展...
人民路西延是邯郸市重点建设工程,共涉及百家村东遗址、百家村西遗址、百家村墓群和百家村惨案遗址等4处文物遗存。为加强文物保护并支持工程建设,当地文物部门紧密配合沿线拆迁进度及建设需求,分期分段对工程范围内所涉及的文物遗迹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2008年8月~2009年4月,在邯钢废钢处、百家村水泥厂、钢渣厂等长约500米、宽约45米的路段内以及高达3~4米的建筑垃圾、废碴之下,勘探并抢救发掘战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