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编者按: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为努力发挥“文化遗产日”展示和宣传文化遗产的平台作用,让公众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本报特推出“镇馆之宝的故事”专栏,请读者跟随记者采访的脚步,去发现省内各文博单位收藏的珍贵文物遗产,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陈 茁 实习生申 婧 我国素有东方玉国的美称,古人爱玉,由来已久。...
虢国墓地是居住在上阳城内的虢国贵族及平民死后的埋葬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1956-1957年,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黄河水库考古队在上村岭清理墓葬234座,出土各类文物9179件。1990年起,考古队又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发掘墓葬18座。迄今为止,在虢国墓地发掘墓葬250余座、车马坑7座、马坑3座,其中M2001(国君虢季墓)、M2009(国君虢仲墓)、M2011(太子...
玉器除了佩饰和代表等级名位之外,还往往用来表示某种意义,具有语言表达的功用。如玉玦的“玦”字,与“决”同音,所以每每用玦表示决绝之意。先秦时期,玉器已广泛深入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为人们所熟悉、所使用,因而又对当时的语言以很深的影响。玉器加工之不易,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被借喻君子努力进修,精益求精。《诗经‧小雅‧鹤鸣》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1956至1957年,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在上村岭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考古调查与发掘,由于发现了著名的1052号虢国太子墓,从而确认此处为虢国墓地所在。1990年起又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两次发掘证明,这里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大型邦国公墓。迄今在虢国墓地共发掘250余座墓葬、7座车马坑、3座...
在15日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千年丹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研究者董宝厚为该馆所藏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提出新解,认为此画既无虢国夫人,也并非游春景象;所绘首骑与女童才是此画的核心人物。辽宁省博物馆藏《虢国夫人游春图》(简称《虢图》)为北宋临摹本,被认为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的游春图景。其技法精湛,流传有序,堪称绘画史上的煌煌巨制。学界历来对于&ldquo...
两岸记者体验“洛阳铲”。洛阳铲,是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中国台湾网 宿静 摄) “走进中原、寻根河洛――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河南活动”一行18日下午来到虢国博物馆,虢国墓地出土的精美文物让两岸媒体称赞不已,台湾媒体...
辽宁博物馆镇馆之宝《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或铺陈于上海美术馆的案几上或高悬于展厅内,任观众近距离品评——其实,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珍品都是足以乱真的高仿真印刷品。在昨天开幕的“为人民艺术服务——雅昌综合服务上海展”上,和这些并置的还有三千多册艺术图书组成的“艺术书房”。 三千多册艺术图书组成的“艺术书房”昨天搬进了上海美术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