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敦煌研究院经过5年技术攻关,首次将仿真与模拟试验技术成功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发出了同时模拟温湿度、光照、风、雨、雪等多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多场耦合试验室,将有助于整体提升破解石窟围岩风化和壁画盐害机理的研究能力。 记者从敦煌研究院了解到,敦煌研究院承担的这个名为“多场耦合下石窟围岩风化与壁画盐害机理试验装置研发”项目,通过现场调查莫高窟围岩风化及壁画盐害状况,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影响莫高窟...
6月11日是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敦煌研究院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多种途径来弘扬文化遗产敦煌石窟,希望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等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使它们在未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敦煌研究院11日披露,今年“文化遗产日”前期,为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让敦煌石窟周边的中小学生享有、感受到敦煌石窟文化艺术的魅力,使中小学生们从小了解认...
6月3日,敦煌研究院饶宗颐楼冠名揭牌仪式在莫高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前副校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创会会长李焯芬,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正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孙伟,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会长、饶学研究基金董事陈文洲等出席仪式并为饶宗颐楼揭牌。 敦煌研究院饶宗...
不久前,在北京大学和智慧树联合举办的讲座上,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王旭东坦陈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工科男转变成一名敦煌艺术保护学者的心路历程。他说:“当我24年前来到敦煌时,对敦煌一无所知。现在,我所有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敦煌艺术,让我们后世的人也有机会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敦煌艺术和古人交流。”以下为讲座内容精编。 最初在我眼中,那些泥塑只是土 我出生在甘肃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 童年时,...
图为莫高窟第57窟《菩萨-初唐》。敦煌研究院供图摄 图为莫高窟第39窟《飞天-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图摄 女菩萨、飞天、乐舞伎、天女、开窟造像的女施主……3月8日,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妇女节”之际,以“大唐女神范儿”为主题披露了莫高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经典壁画,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莫高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现有洞...
1月1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修复。 1月15日起,甘肃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主要对彩陶出现的脱落、泥渍、起 翘、变色、龟裂、剥落、残断、结晶盐、裂缝等多种病害进行清理,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
1月1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修复。 1月15日起,甘肃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主要对彩陶出现的脱落、泥渍、起翘、变色、龟裂、剥落、残断、结晶盐、裂缝等多种病害进行清理,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 1月19日,敦煌...
今年4月以来,敦煌研究院相继推出了7期系列公益讲座“敦煌文化驿站”,通过近10场讲座累计为2000余名来自全球的游客授课,让专家的研究成果能够普及到大众。 据敦煌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遇到旅游旺季,莫高窟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尽管该院竭尽所能不断增加和丰富游客的参观内容,完善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希望,“敦煌文化驿站”作为更广泛的途径之一,让来自世界...
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运用新媒体,就是为了让所有关心、喜爱敦煌文化的人有一个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再者就是要传播给那些不知道敦煌的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了解它是一个由不同文明与文化交融而成的结晶。”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手机APP预约参观莫高窟,“扫二维码”将莫高窟带回家,“动动手指”无死角漫游莫高窟多个精美洞窟,微信、微博定期推送敦煌石窟图...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透露,敦煌莫高窟数字化进程中最珍贵的120多个A类洞窟将于今年底完全部成数字化采集,这些“数字敦煌”产品将通过新媒体等途径面世。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文化发现”的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但由于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针对它不可逆转的消亡危机,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数字技术为莫高窟建数...
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生物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段育龙仔细记录着培养机上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敦煌壁画上一旦出现明显的菌斑,它肯定是有微生物,需要以这种方法对其进行测定分析。” 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卢浮宫”。但由于受所处气象环境、壁画制作材料及壁画所附岩体矿物质组成等因素影响,敦煌壁画产生了多种病害,其中最典型的有壁画颜料变色、褪色,壁画颜料层龟裂、起甲,壁画地仗层酥碱、粉...
自2012年7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展开以来,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按照《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要求,通过互联网登录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服务器上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开展古籍普查登记。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阶段性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已联网登记录入了敦煌研究院所藏的383卷(片)敦煌文献的信息数据及图片。
大漠深处,鲜花盛开。在敦煌的春天里,我们见到了江南女子樊锦诗。 李天扬摄 “敦煌女儿” 上月退休 “你们不要写我,多写写敦煌。我已经退了。”一落座,樊锦诗就这么说。这位77岁的上海人,被誉为“敦煌的女儿”,也是上海的骄傲。上个月,她正式卸下敦煌研究院院长的重担,担任名誉院长。 樊锦诗的上任和卸任,都很特别。60岁,她从段文杰先生手里接过院长重任,这一干就是17年。77岁退休...
敦煌研究院27日发布消息披露,该院与法国国家图书馆于26日下午在莫高窟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份协议旨在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合作创造条 件,双方同意今后将围绕敦煌遗书的数字化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有关人员培训、访问研究等项目的合作。 当日,法国国家图书馆同意向敦煌研究院赠送该馆馆藏的敦煌写卷数字化副本,授权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非商业用途上可以无偿使用这些数字化副本。此次合作是外国收藏机构第一次...
16日,记者获悉,敦煌研究院发布该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结果。敦煌研究院现收藏有可移动文物224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6件、二级文物135件、三级文物107件,拟定级文物189件。 敦煌研究院现收藏的可移动文物有陶器、泥塑、绢幡、佛教青铜造像、敦煌写本遗书等五大类。目前,已完成文物信息采集1626件,占藏品总数72.2%;文物图像采集1636件(2416张),占藏品总数72.6...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