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一习俗流传于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带。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颜色多选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等绚丽多姿喜庆图案。新娘弟...
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就是她们向父母表示争取自己选偶权利的时机。得到父母许诺后,她们跑到菜园里,将嫩生生的芥菜(俗称“大菜”)做坐垫,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儿婿。 如果做父母的焦急着子女的婚配,那就须向别人家讨求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索,被求的邻里自会慷慨相赠,带回家门口时须当念念有词:阿奴嫁个姻星浮了,意思是说,闺女嫁个好郎君。倘使女儿的婚事屡议不就,做母亲的就要一...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订亲,纳西语叫“...
点喜日子、闹洞房、压箱底、三天回门……这些看似老套的传统婚俗,却暗藏着性健康的玄机。 如今,结婚就是找个良辰吉日喝一顿喜酒,但是您或许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婚姻风俗有很多讲究。点喜日子、闹洞房、三天回门等这些风俗并不是封建迷信或繁文缛节,而是与性健康息息相关。 结婚是不能避免性爱的,但性爱又是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于是,聪明的老祖先就围绕性想出了很多看似文雅而又很科学的办法,这些办法...
虽说古代是一夫多妻,有点身份的男人妻妾成群算不了什么;但是,天性自私的爱情,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容忍外来势力的侵扰。古代的文人笔记处处可见这类争风吃醋的典故,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有头脑、有心机的"奇女子",曾怎样运用各自独特的"绝招",遏止丈夫寻花问柳"包二奶",扞卫弱女子的人格尊严。 明代顾起纶的《国雅品》中有一段"陈少卿妻"的诗话,这是"后才子佳人时代"的写照:相传,陈少卿要背弃老婆而...
河南南阳,有一种独特的婚俗--"悄婚".即所有的结婚过程都在夜间悄悄完成。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常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 到了明朝末年最后的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
流行于蒙古包的筷子舞,在喜庆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和参加者手持一束筷子,有节奏地敲打着肩、手、腰、脚,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下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节拍明快,动作优美,令人目不暇接,平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 我国北方农村还流行着一种风俗,每当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人们将筷子从窗外向新房里扔,以示吉祥如意,"快"生贵子。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阿昌族作为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其婚礼习俗也是鲜少人知道的,下面,请看揭秘阿昌族婚礼全过程吧。 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赶街和节日里互相认识的。开头,小伙子问姑娘“有亲人家,叫什么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听,爹妈叫我××.”如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会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
“五一”假期,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陇南春光正暖,满山花开林间。在武都区裕河乡,老谭又被邀请去给村里一对新人主持婚礼——当地最传统的“女娶男嫁”婚礼,就和二十多年前他自己的婚礼一样。 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在陇南市武都区和康县部分乡镇的“女娶男嫁”,不是少数民族风俗,而是极为少见的汉族特殊婚俗。在这里,“男到女家,更名入籍”。 说起自己当年的婚事,老谭显得很自然。今年51岁的老谭,...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族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订亲,纳西...
先嫁后娶?嫁娶嫁娶,不应该是同时的吗?怎么还分先后呢? 原来,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
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因为,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
编者按: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外出打工和族际通婚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和潮流,这种人口的流动有别于传统的婚嫁,它将带来一系列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第100个“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特刊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筑慧对这一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文章,她以人类学的方式,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对这一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且多为世居...
5月7日,中国首个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中华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在广东东莞凤岗镇开馆。该馆引进婚庆微雕工艺,自行研发了中国56个民族的56组婚俗微雕,创下了新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获颁“馆藏最多民族婚俗微雕的博物馆”证书。 据凤岗镇官员介绍,中华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设计注重传统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通过运用服饰、影像、生活生产用具等方式向外界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婚俗文化。该博物馆致...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人生大事之一的婚娶更是重视,因此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婚姻礼俗。继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建成之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组织实施的第二家分馆聊城婚俗博物馆开始筹备布展,该馆位于聊城古城楼北大街路东,展示鲁西百年婚俗变迁。 现代高科技展示结婚那些事儿 据了解,聊城婚俗陈列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位于聊城古城楼北大街路东,仿古建筑,上下两层,四合院型制,由政府无偿提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