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05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10年后,这场旷日持久的考古迎来了新发现和国内专家的首肯。11月20日,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对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5月期间联合开展的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了评估论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等专家们提出了评估和建...
“蓟县旧石器考古又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4处,采集石制品千余件。这次调查,使天津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总量达到27处。”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20日对外宣布说。 2005年3月至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全面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13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次调查实现了天津旧石器考古零的突破,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8月初,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沅江市赤山岛益南高速公路沿线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0万年。该所专家李意愿介绍,这是南洞庭湖区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南洞庭湖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状况及其石器制作工艺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 遗址位于赤山岛上南嘴镇兴南村田坪组牛栏岭,为益南高速公路建设现场。在离地表约2米深的第四纪红色网纹土层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人工打制的旧石器...
坑南遗址发掘现场石制品测量 资料照片 丹江下游位于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区,是南北方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廊道,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使得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长盛不衰。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发掘,丰富了该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资料,有助于研究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类在丹江口库区的生产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方古人类迁徙、技术交流和文化发展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10年至2...
6月9日,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村民蔡溪南在畚箕湖山东侧红土断面之下发现9件石器。经鉴定,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小石器,年代距今1万年以内。这是龙文区在筹建漳州石刻博物馆,搜寻石质文物过程中收获到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继漳州莲花池山、东山、诏安等地同类石器发现之后的再次发现。 在位于云洞岩下的漳州石刻博物馆,笔者看到这些精致的小石器。文博研究员陈立群告诉笔者:“这些小石器是以燧石(玉髓、石髓)打制而成,其...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考古学考古资料库发布发掘简报,确定建始县业州镇岩风洞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岩风洞遗址位于业州镇罗家坝村七组,洞口海拔高度约为694米,洞口高约10米、宽约30米。200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始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科学考察队对该洞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试掘,获得了一些石制品和碎骨片,确定其文化面貌和该县高坪巨猿洞“建始人遗址”的面貌接近...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台湾考古研究有重大发现,科学自然博物馆研究团队在澎湖水道海域,发现“澎湖原人”人骨化石,研究证实是旧石器时代最早期的人类“直立人”,也使台湾发现古人类化石的纪录,大幅往前推到距今至少19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 科博馆指出,“直立人”是旧石器时代最早期的人类。科博馆地质学组主任张钧翔和海内外学者,耗时4年研究,证实在台湾海峡澎湖水道海底打捞的“澎湖原人”人骨化石,...
船帆洞内的人工石铺地面 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旧石器时代化石 15日,“清新福建”三明、南平生态行采访团探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的万寿岩遗址,了解福建远古人类文明。 万寿岩遗址是中国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为上石炭纪船山组灰岩构成,生成多个溶洞。遗址区发现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同时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为旧石器早期文化遗...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发现一件距今约有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石制手斧。相关专家表示,这件制作工艺精湛,器形优美的手斧,可与西方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媲美,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经测量,这件手斧长246.1毫米,宽95.2毫米,厚46.1毫米,重1318.4克。用近于米黄兼淡绿色的火山岩经两面打制修理加工而成,略有使用痕迹。双面与双边均匀对称,体形完整,线条优美。周身布满浅平疤痕,器身薄...
基本信息: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1日 版次:1 精装: 72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9787030407030 内容简介: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丁村遗址群1976—1980年发掘报告》基于丁村遗址1976——1980年的发掘资料,全面系...
日前,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开始了第六次考古发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水洞沟研究院副院长王惠民在发掘现场告诉记者,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在水洞沟的T3地点发现了千余件石器和一些灰烬、木炭遗迹,证实水洞沟确实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随着发掘的深入,水洞沟的文化脉络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1923年以来,水洞沟先后经历了5次正规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器、化石及装饰品总量有数万件之...
记者14日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文物局了解到,该县考古工作人员在日常勘探过程中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活动。”垣曲县自然博物馆馆长吕东风介绍说。 该遗址位于山西省垣曲县解峪乡解村西200米的一个二级黄土台地上,北依山坡,南临黄河支流板涧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达4.5万平方米。遗址内文化层厚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