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越洋遗珍----明清贸易瓷”特展6日在上海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本次展览遴选出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进行展示,回溯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的盛况。 当天亮相的展品中,不少造型都与常见的瓷器有明显差别,展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咖啡杯、汤盆、沙律杯、效仿欧式藤编果盆的镂空瓷果盆等,其中一件清康熙年间的青花果树纹油醋瓶,内含双胆,一边倒油另一边倒醋,十分独特。不少还绘有...
被盗的古钟 短短一个星期之内,韶关仁化县境内大桥镇、闻韶镇的两个小山村里,清朝乾隆年间和明朝天顺年间铸造的两口精美大古钟接连失踪。这数百斤重的铁家伙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飞”走的? 8月5日记者从仁化县公安机关了解到,原来是两名走村串户收购古旧物品的文物贩子见到这两口精美古钟,知道无法收购便动起了歪脑筋,找来帮手直接将古钟偷走。8月4日17时,警方已对涉嫌盗窃文物的犯罪嫌疑人丘某标等四人依法执...
7月31日,“丹青桂韵——馆藏明清人物画展”在广西博物馆开展,展期至10月31日。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最早画科,明清人物画贴近市民趣味,突破传统绘画形式和审美格调,在中国书画史上颇为引人注目。本次展览呈现了广西博物馆馆藏明清时期的人物画佳作40余件。有明朝宫廷画家上官伯达表现招贤纳士题材的历史故事画;有海派人物画开山人物陈洪绶以夸张与变形为显著特征的人物画作;有以仕女画和高士画见长的宫廷...
我们这里说的明清,其实指明朝元年1368年开始,到解放前的1949年结束,也就是581年历史。这近600年间,瓷器的发展经历了辉煌-衰退-发展-辉煌-再到衰退这个过程,大家知道,瓷器英文叫china,所以说,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瓷器中都能体现。古代艺人也把当时的民俗民风,用毛笔这个工具,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绘在了瓷器上。再通过火和土的结合,使她留存百年。所以说,每一件古物,都是有灵性的,这个...
石刻上脉络很清晰 日前,广元市昭化区大朝乡,在剑门蜀道的保护开发中发现一块大石头,上面的图画脉络清晰。当地村民怀疑神秘石刻是三国时期作战巡警图,有的也怀疑是蜀道线路分布图,甚至有村民怀疑是藏宝图。 昨日,广元市昭化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凯铌介绍,根据石刻所处的位置、纹路及雕凿的痕迹,初步推断该石刻是明清时期由当地工匠雕刻的蜀道线路分布图。目前,省市文物专家已介入调查和论证。 记者另悉,攀枝花米易...
近日,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正式落户泰宁明清园。中国民协在《关于在福建省泰宁县建立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的决定》中评价到,明清园是以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文化的民间收藏大观园,是对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和现代休闲文化产品的创意,也是对泰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伸。 省重点项目明清园总投资6.5亿元,整个园区占地面积248亩,建设包括古民居展示区、收藏品展示区、古建筑和古典家具修复加工区、会员俱乐部等4个功能...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罐一对(带树叶款) 作者: 云峰 瓷器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发展,器物造型、纹饰繁多而精美。中国素来就有“室无瓷不雅 人无瓷难尊”一说,瓷器收藏渐渐为众多藏友所追捧,其中明清瓷器以其独具的特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从而带动了明清瓷器市场的再次繁荣起来。 “清康熙年制”款 ,直口、圆肩、硕腹、圈足。口沿下作...
(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
第七届湖北晒谱节21日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谢氏、李氏、冯氏、孙氏、汪氏等40多个姓氏的百余部明清至近代宗谱集体“晒出”,展示出荆楚姓氏家族源流世系繁衍脉络。 “晒谱节”上,一套泛黄抄于清光绪三十年的邓氏族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邓氏宗亲代表、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文化分会执行会长邓世鸿介绍,此套邓氏族谱共11册,清光绪三十年由汉川的邓氏族人从江西抄来,一直由邓氏宗亲会族人保管。 “汉川邓氏一族...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形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 明清青花瓷器一般包含洪武到永乐、宣德时期,其中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创造了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釉料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 为主,以靛青为...
日前,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州自治州林博园内现整栋金丝楠木民居,该民居为明清建筑,木料全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最大年轮的金丝楠木达千年,民居中最大直径50厘米左右金丝楠木柱有30余根,总用木料达到100余方,整栋房子有150余平方。 该民居通过湖北恩施林博园进行抢救性保护,房屋被移至该馆珍稀林木救护基地。据了解,金丝楠木民间价值高,该栋明清时期的民居价值千万以上。专家介绍,整栋为金丝楠木结构,保存...
历史的车轮,沿着自有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而她,宛如一个淡静如水的女子般静默的隐匿在一处,随着时间的延续与世人相见。白底蓝花,典雅随着枝藤蔓延,它就是青花瓷,在这里,中国名瓷网带您一同回溯到青花瓷的本源。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上釉在高温下(1200度以上)一次烧成。青花以简练的笔法和单纯的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艺...
7月13号,在宝鸡蟠龙新区一个施工现场,挖掘机在作业过程中挖出五件青铜器,经文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五件文物为明清时期的宗教法器编钟。 据了解,当时挖掘机在挖开一处地基时,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碰撞声,工地负责人立即叫停挖掘机,刨开土堆一看,竟然是几件青铜器,工地负责人立刻上报,并保护现场。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工地保护意识比较强,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妥善保管了。经我们现场勘查,它应该出自一个窖藏...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耐人寻味,现分别介绍如下: 1、元代蓝釉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