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古玉器大致可分为礼乐类、仪仗类、丧葬类、佩饰类、工具类、生活用品类、陈设类、杂器类八种。其中,除了玉礼器几千年来品种变化不大外,其他几类都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礼乐类 是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一些器物。这类玉器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即所谓藏礼于器。璧、琮、圭、璋、璜、琥等,是主要的六种礼乐器。此外,瑗、环、珑等,也曾在不同时期作过礼器。 仪...
高3厘米 宽2.2厘米 长6.5厘米 金。洁白。器上部立雕一孔雀,缩头,饰云状冠,圆眼,短喙,曲颈,双翅收拢,以三排阴刻线显示羽毛,尾较短,阴刻两组扇形羽毛纹,边缘刻锯齿纹。插针弯曲,上与孔雀下腹相连,下端尖锐,供插戴。1974年北京房山墓葬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青玉朱雀纹玉佩,南北朝,长9.6cm,宽3.9cm,厚0.3cm.清宫旧藏。 佩青玉制,片状,形似云头,边缘凸凹。其表面平滑光亮,琢细阴线花纹,一面为朱雀,长翎,口衔圆珠,三岐尾,展翅而立,身旁有带状及十字状云朵。另一面为3团火焰纹,火焰间以长带相连。玉佩上端正中有一半月形系孔。 南北朝时,佩玉的形式较汉代有所变化。传统的璜、珩组合已很少见,出现了此类上部为连弧状的玉佩,同类玉佩在考古...
碧玉仿古觥,清乾隆,高18.7cm,口宽7.4cm.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铜器的饕餮纹觥,玉质的墨绿色很自然的呈现着青铜銹斑的色泽,是造办处的精品。 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玉作”制造的范围,以玉为主,同时包括一切需要砣工制造的物料,如玛瑙、碧玺、翡翠等。当时的许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苏州、扬州和回部地区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时期扬州市场上曾出现大量玲珑剔透的玉器。当时的监政和织造把这种玉器作贡品,遭...
汉 西汉 (前206 - 8年) 直径26.3厘米 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
汉 西汉 殓服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 长182厘米 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
日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山东临沂、潍坊、济南文物博物馆单位就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开展实地调研时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刘玉珠表示,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财富和时代价值,系统阐释、大力推介沂蒙精神,使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发扬光大、深入人心;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
清代紫檀嵌玉龙纹宝座 清代家具流行在一件家具器物上镶嵌各种精美的装饰物,尤其是宫廷家具,更是极尽工巧之能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计功力用料,工艺精良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是清式家具的鼎盛年代,也是清式家具制作数量最多、工艺最精湛、品种最丰富的时期。二是装饰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使用金、银、玉石、珊瑚等不同质地装饰材料,追...
3月26日至27日,按照中宣部关于开展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部署要求,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赴山东临沂、潍坊、济南文物博物馆单位就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开展实地调研。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会见了刘玉珠一行,并就进一步做好山东文物工作交换了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于杰参加会见。 刘玉珠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两会”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深...
3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一行,在省文物局领导及潍坊市副市长马清民陪同下,到青州市调研文物保护改革工作,青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同洲、副市长翟敏陪同活动。 刘玉珠先后到井塘古村、偶园、市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青州市文物保护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青州市加强文物保护改革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健全保护...
战国 曾 佩饰品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10.3厘米、厚0.3厘米 这两件玉璜为青白色,窄长微弧,中间和两端各有一个对钻小穿孔,两面刻谷纹。该墓除出土几多大型青铜器、竹木器外,还出土玉、石、水晶、玻璃、紫晶等饰物528件,且多出于墓主内棺,说明大部分为墓主生前所用。古代传说以玉随葬能使人的尸体不朽,这是该墓出土很多玉器的原因之一。
战国 魏 (前475-前221年)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长18.7厘米、宽4.9厘米 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
隋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其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两汉时期是我国玉器生产的盛期,然而自东汉灭亡后,从魏晋至隋唐,玉器发展走入了低谷,在这个时期出...
战国 魏 (前375-前276年) 佩饰品 1950-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 长20.5厘米,宽4.8厘米 这件玉璜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