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据悉,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陕西历史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8万多人次,同比增长25%,接待总量与单日接待量均创历史新高。 面对游客剧增的压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提早布置,专门成立节前领导小组负责假日期间的工作,展开“拉网式”安全大检查,实施了消防演练和防爆、防恐安全演习 等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并积极联系大专院校,组织了160余名志愿者参与节日期间的维护秩序与讲解服务等工作。节日期...
从文化形态角度看,当代艺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之于存在的新哲学思维与思考方式,其生产取决于它特定的语境,即一个特定的语境状况决定了艺术的基本维度。这里的语境既有哲学上的以及特定地理时空的差异又有其地域政治文化与历史意识形态的差异,既是内部条件所决定的,而同时又受外部条件制约与影响。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独特的精神产物,它不可能脱离开特定时代与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意识。文化精神的历史延续以及艺术...
9月28日,中秋国庆双节前夕,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在局办公室副主任李举刚的陪同下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慰问干部职工并视察安全工作,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罗文利、馆长成建正、副馆长程旭、裴建平等陪同视察。成建正从“安全、服务、秩序、纪律”四个方面将陕历博迎“双节”的各项安全准备工作向赵荣局长进行了汇报。罗文利书记补充汇报了博物馆在“双节”期间的信息公开、对外宣传、媒体互动等方面的工作,特别强调了博物馆的...
9月22日,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专家组莅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现场复核工作,中国地质博物馆展览艺术部主任陈开宇、吉林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史吉祥、专家组工作人员李金光一行在重庆市文物局局长幸军的陪同下,对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现场复核、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工作,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领导班子成员主持接待工作。馆长厉华向专家组具体介绍申报情况。专家组一行首先来到我馆管理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
原始瓷器的生产,从商周到战国、秦、西汉时期都不曾中断。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对原料的拣选,釉的配制和施釉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窑炉结构的改善,烧成温度的提高,烧成气氛的控制等许多方面,均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因而在浙江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釉瓷器。 “青瓷”是因为在瓷器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釉而得名,其呈色是因釉中所含氧化铁元素所致。由于含铁量的多寡以及烧制过程中...
薄胎瓷又称脱胎瓷,用来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抬的程度。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其中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两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面薄。烧好后,细看瓷器好像被抽去了胎骨,故名“脱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隆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
当代的中国传统陶瓷,许多人都会认同已经达到历史上的又一高峰。热闹之余,又有多少人想到,这一代的陶瓷要给后人留点什么?留下一点可以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东西?很有点茫然。 五千年前有陶器,夏商周春秋时期有原始瓷,秦汉时期有瓷器,隋唐时期有青瓷、白瓷、黑釉、黄釉、花釉,宋代时期有耀州瓷、钧瓷、龙泉瓷,耀州窑、钧窑、汝窑、哥窑、官窑,明代时期有景德镇瓷都和景德镇瓷器,清代时期有青花、釉里红和御器...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历经两个月的时间,对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石栏墓考古挖掘,目前已发掘出800多平米的房屋遗址,清理墓葬11座,出土8件陶器。 经测定,这些文物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对研究新疆牧业文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
唐青花多为外销瓷,而且是当时的一般商品,难以保存至今。唐青花瓷的研究是建立在出土和出水的器物资料之上的。 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块唐青花枕片,长8.5厘米,宽7.6厘米,厚0.6厘米,釉层为0.01厘米。青花呈蓝色,有小黑点散于青花图案之上,纹饰为散叶纹与菱形纹。胎色灰白,有细小开片。 1983年秋冬之际,在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唐代造型特征的青花盘、...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
所谓“陶瓷”就是粘土制成一种形状,经过干燥后加热到某一种程度使它硬化,不再溶于水。陶瓷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的,实在没人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陶瓷的发明必定是在人类知道用火之后。不经意地发现泥土经火烧后竟变的很坚硬,而且不再溶解的固体形状,于是懂得制作陶器了,从此,人类的生活便跟陶瓷结下不解之缘。 人类一开始只知烧制低温的陶,后来才慢慢学会烧至高温的瓷。“陶”,广义的是指所...
二、蒙古帝国中晚期:忽必烈蒙元时期的汉儒文化背景 忽必烈蒙元帝国包含忽必烈元朝前期和仁宗以后英宗、文宗、惠宗(末期)的元代中后期。成吉思汗之后,窝阔台在耶律楚材的帮助下,仿照中原汉地的先进政治文化制度,以汉儒治汉地。但是,少数民族皇帝和贵族想要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达到一定程度的造诣,这是很艰难的,必然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幸而蒙古最高统治者具有一代天骄的宽阔胸襟和开放思想,楚材得以借助统治者...
一、蒙古帝国早期: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版图扩张和大规模对外战争征服杀戮时期的汉儒背景。 说到元代瓷器发展,必然要了解蒙元整个历史和社会背景。元代瓷器的器形、图案纹饰、文化题材、烧制工艺等,并非如很多学者和收藏家所说来源西亚和蒙古族的主体意识。现在一部分学者和收藏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越来越发现元代瓷器(元青花)中蕴含的汉儒文化因素占到主体位置,这种汉儒传统文化的体现,使得另一些人把元代瓷器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