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釉人骑兽器 青釉人骑兽器,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此瓷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收藏品。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 青釉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cm,口径8.2cm,足径...
黑釉唾壶 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
绿釉陶狗 绿釉陶狗,东汉,高29.7cm,长27cm,宽16cm. 此收藏品通体施绿釉。头部较大,身体短小,两只耳朵弯曲向前,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张嘴狂吠,犬齿外露彰显凶猛。其四肢短小,矫健有力,显示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美感。 东汉中期,随葬的家畜、家禽等陶俑的数量较以前增多。 陶犬身上的绿釉是因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铜作着...
彩绘陶方壶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cm,足边长12.6cm,高39cm.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瓷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 凸...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西汉,高32.5cm,口径14.2cm,底径13.6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双系,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颈、肩及腹部划有弦纹5道。 此壶造型敦厚古朴,纹饰简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成熟青瓷过渡期的产物。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
绿釉凸花狩猎纹陶壶 绿釉凸花狩猎纹陶壶,东汉,高25cm,口径9.8cm,底径10.2cm. 壶撇口,粗颈,鼓腹,胫部渐收,平底。灰白色胎。通体施绿釉,釉色匀净光亮。腹部凸雕狩猎纹,可见林中飞奔的龙、虎、羊等。 战国至汉代的工艺品上流行使用狩猎纹,表现的内容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以及水陆攻战等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汉代的陶瓷上多采用凸雕的方法装饰这些纹样。...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西汉,高31.5cm,口径8.3cm,足径16.5cm.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此唾壶造型敦厚...
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唐代的陶瓷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陶瓷发展情况而言的,从考古发现来看,白瓷占的比重还是较大,这些白瓷选料考究,质地好,制作精,造型整,胎坚硬,釉洁白。青瓷相对发现较少,这也可能与地域的差别有关。 绿釉壁注器虽白绿相间,白釉中挂以绿色彩条,但其实是单一的绿釉,观之釉层不均,泪痕斑斑,似有三彩艺术风格。黑釉瓷注亦是如此,不仅色调单一,而且瓷胎...
唐代是我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瓷与白瓷,风格古朴雅致、光彩润泽,充分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虽然不论是墓葬出土的还是从民间征集的唐代瓷器,虽然色釉和器种都较单一,造型也不太豪华,但时代特征十分突出,都是国家的珍贵文物。 白瓷螭耳小瓷注:圆肩,喇叭形侈口,造型显修长。束颈,圆肩,鼓腹,平底。从口沿内侧至肩部,附贴双螭盘绕曲柄高出口沿,柄对侧肩部有一圆形短流,流和注身相接处附加一...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唐代制瓷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瓷器烧制技术迅速发展。制瓷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在唐代不少地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有了窑名,反映出唐代瓷业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 唐代青瓷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著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体呈淡灰色,紧密细致,釉汁很薄,...
隋代白瓷是从青瓷转化而来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创烧的,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成功的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较少的白瓷土细密的挂在坯上,可以避免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
隋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连年混战的局面。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体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代陶瓷大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所谓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纹饰压印到瓷胎上,使纹饰凸起,再施釉入窑;划花是用尖状工具在胎子上划出纹饰,施釉入窑;贴花是将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纹饰片贴到胎...
两晋时期(256—316)的瓷器还是以越窑为代表,胎体普遍比三国时略厚,色灰;釉面厚而均匀,呈青灰色,有的闪黄。装饰方法主要为压印、刻划、贴塑、模印、捏塑等。常见的纹饰有网格、连珠、忍冬、菱形、锯齿、水波、梳篦、楼阙、舞乐人、祈祷人、禽鸟、家畜、佛像、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等等;器型除了三国时已有的盘口四系壶、洗、盆、虎子等以外,还有扁壶、鸡首壶、尊、熏壶、灯、瓷佣等。器型矮胖,盘、碗、钵等...
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瓷器了。北方的制瓷工匠最大的功绩是创烧出了白瓷。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的有盘、高足盘、碗、杯、缸、壶、盒、罐、灯等。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有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部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稚拙。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北朝也有鸡首壶,鸡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