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碗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
定窑白釉印花蟠螭花卉莲瓣纹洗,北宋,高4.6cm,口径17.4cm,底径10.7cm.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微撇,浅弧壁,平底。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洗内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内壁刻划蕉叶纹,内底模印折枝花及蟠螭纹。 此洗综合运用印花、刻花装饰技法,印花纹样清晰,刻花刀工有力,为宋代定窑瓷器中颇富代表性的器物。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北宋,高3.5cm,口径17.5cm,足径5.5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外壁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碗内刻划荷莲纹,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 覆烧方法是定窑在北宋晚期,为增加窑炉的装烧数量,而大量采用的一种装烧工艺,但采用这种装烧工艺会造成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这件...
定窑白釉刻花内蟠螭外莲瓣纹盘,北宋,高3.3cm,口径16.2cm,足径5.2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浅浮雕三重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盘内刻划团状蟠螭纹,在白釉的映衬下,蟠螭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说文•虫部》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受复古风气影...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北宋,高16.4cm,口径32.5cm,足径15.6cm.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口沿无釉。外壁近口沿处刻划弦纹一道,下刻莲瓣纹;内壁刻划鱼藻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鱼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因“鱼”与“余”同音,故鱼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
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盘口瓶,五代,高30.3cm,口径11.6cm,足径9.1cm。 瓶盘口,短颈,溜肩,腹部长圆,圈足外撇。通体施青釉,釉呈青黄色,釉层较薄,开细碎片纹。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有剥落。肩部刻划3道弦纹,腹下部刻划莲瓣纹。 五代时期岳州窑烧造的青瓷以小件盘、碗居多,这件盘口瓶是目前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形体较大的器物之一,颇为难得。 刻划莲瓣纹是五代岳州窑常见的装饰技法,湖南长沙子...
定窑白釉刻划花莲瓣纹“官”字款盖罐,五代,高6.7cm,口径5cm,足径4.9cm.故宫博物院藏。 罐敛口,鼓腹,圈足,顶带钮盖。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及盖面刻划莲瓣纹,底有“官”字刻款。 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造型比晚唐增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并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花纹。刻花和划花是在半干的坯体表面分别以竹、木、铁质的刀具或锥子、篦子,雕刻或浅划出图案花纹,然后再施釉装烧。就装饰效果而言,刻...
青釉兔纽莲瓣纹权,高12cm,底径12.7cm。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纽。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此权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cm,口径15cm,足径13.5cm。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
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北朝,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实足,底略内凹。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覆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于八等分处各施绿彩一道,下部露胎。 此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忍冬纹与莲瓣纹组合是佛教艺术...
萧山窑青釉划莲瓣纹盘,晋,高4.5cm,口径24.2cm,足径9.6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青釉。盘心有四个较大的支钉痕,内壁刻划一周莲瓣纹,纹饰清晰简练,自然流畅。从盘心至口沿处还刻划了四组弦纹。 萧山窑所处位置在战国时期是越国故地,是浙江原始青瓷产地之一,南朝继续烧制瓷器,其特点是胎色灰白,釉面青黄,其中莲瓣纹饰产品具有佛教艺术色彩,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
正如唐三彩中的经典器型为抬蹄马、镇墓兽一样,笔者认为越窑中的代表器型即为香熏。越窑为南方著名窑口,香熏在记忆中便与南方文化的温绵雅致的神韵大抵符合。熏香袅袅,竹简垛堞,正可谓:“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是以读书人多用香熏在室内熏香除秽净化空气,或熏以衣被而保持香气,以示高雅。 这件南宋越窑莲瓣纹青釉香熏(见图),以莲花为造型,刻以莲花瓣纹,刀工娴熟犀利,刻画生动活泼、自然流畅,釉...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
这件南宋影青莲瓣纹折沿碗是沪上著名收藏家胡平先生的藏品。整器高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5厘米。器表施青白釉,釉层较厚,釉层间气泡较多。胎白坚致,扣之声音清越。器表有莲瓣刻花装饰,刀法自然灵动,质朴大气。内底简笔刻划两水禽,类鸳鸯,作悠闲戏水状。口沿斜折,使造型变化富韵味。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碗的釉色是真正典型的青白色(也称影青),而且器表施釉均匀,青白釉呈色稳定,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确...
北宋时期,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净瓶又叫军持,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用于贮水净手用的器皿。此器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的技法,饰有龙首、莲瓣纹和卷草纹等。净瓶小口长颈,中部附一轮状圆盘,颈上部三道凸弦纹之间,刻有莲瓣纹。圆盘上刻莲纹。长颈下部是竹节纹。圆肩处刻三层覆莲纹。鼓腹处刻菊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