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福建平和等窑: 1991年6月接薛翘先生来信,得知在文物普查过程中.福建平和县山区发现了仿晚明景德镇外销瓷的窑址,产品 主要为青花瓷及釉上红绿彩瓷 。并得知这类遗址已发现十几处,均有一定规模。经初步比较,发现它们与景德镇同期产品有如下不同: 1 平和窑碗盘的成形工艺特征是先旋挖圈足,后施外壁釉。但景德镇晚明瓷器却是先施外釉,再旋挖圈足,成型工序刚好相反。故平和窑碗盘圈足端面及足...
明代晚期天启至祟祯年间(1621——1644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御窑厂停止生产以后,景德镇民间瓷窑仍很活跃、晚明青花大多数是民窑即不署年款的瓷器,有少数作品如“天启年制”款青花瓶等—类作品,可能是御窑厂的窑工还在继续生产,明朝社会动荡不已,官窑署款,民窑不署款的惯例有些并不严格遵守。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量较大,瓷器外销也很活跃,官府限制松弛,从而使民间...
晚明至清乾隆是景德镇民窑获得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欧洲诸国先后来到东方,大规模开展与东南亚诸国,特别是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在欧洲、美洲空前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古老的手工业如丝织业和制瓷业等,纷纷获得了新的活力。但是,景德镇制瓷业在这三百年中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史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景德镇陶瓷业的兴衰成败已经变得身不由己,一切都便随着历史的潮涨潮落而起起伏伏。 在...
晚明书画作伪现象普遍,技术精湛,为世所共知。书画作伪现象古己有之,唯独在明代愈演愈烈,这与巨富倾力购藏书画作品密切相关。在利润的驱使下,书画作伪手段越来越高超。本期与读者分享晚明的江南文人如何鉴藏投资。 晚明书画造假作伪之风盛行的同时,书画鉴定专家也应运而起。这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鉴藏家,如文征明父子、冯梦祯、李日华、项元汴家族、汪砢玉、吴其贞、董其昌等人。 ...
晚明至清乾隆(16-18 )世纪是景德镇窑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在这近300年间,遗留下大量的窑业遗存和传世陶瓷,中外文献中业屡有记载,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历史,研究l6一18世纪中国与欧洲、东南亚诸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实的证据。 一、景德镇明代后期至乾隆的窑业遗存及其分期 综观景德镇的古代窑址,从五代至明末,窑址由少增...
我们在许多史料中可以看到,明朝中叶以后的人们,在谈到旧日风俗时,难免感叹一番,内容也无非是昔日如何淳朴节俭,今日如何奢靡。因知在从明初至中叶的历史中,曾经有过一个由俭入奢的过程。 明朝初年物质比较匮乏,奢靡不过是少数社会上层富人生活的写照 洪、永两朝名臣解缙的一份家书中,说尽了当时官员们生活的窘迫: 每月关米七石,其余每石折钞共七千贯,稻草亦甚贵。时时虽有赏赐,随得随用,又作些人情,又置些书...
晚明细腰觚 晚明潞王收藏的潞王鼎 晚明石叟铜炉 近几年,铜器收藏略有升温,且出现了一批高价拍卖品,但与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瓷器等品类相比,铜器收藏仍处于萎靡状态。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器在历史上诸多时期都曾备受藏家重视,这不仅因为其物质功用,而且在于它具有最要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和不可限量的收藏前景。因而了解铜...
鎏金四季花卉铜炉 嵌银丝牡丹纹铜香炉及瓶 古玩辨伪之铜香炉11 丁孟 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微博)文物鉴定委员。 明晚期,来自民间的铸炉大师成为重要推手。以...
单霁翔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内,以《未来故宫博物院总体发展规划》为题作首个“故宫讲坛”的讲座。 9月8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共同主办的“故宫讲坛”启动,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未来故宫博物院总体发展规划》为题作首个讲座。据单霁翔介绍,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将公布北京故宫藏品总目录。 故宫考虑开放部分城墙 单霁翔在讲座中称,现在,故宫保护...
彭 建 明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雍容华丽的“院体”和雄劲阳刚的“浙派”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一直到明代中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人个性意识的自觉,尤其是苏州“吴门画派”的崛起,承继元画精神的传统文人画才逐步取代“院体”,成为画坛发展的主流。到明代后期,名家辈出,各标门户,一时画派纷呈。其中山水画科,以董其昌、顾正谊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此外以赵左为首的“苏松派”和沈士充创立的“云间派”...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尉露) 北京匡时2011秋拍首次推出“晚明五大书家”专场开拍,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29件拍品悉数成交,再创白手套佳绩,总成交额达1.86亿元,其中张瑞图《行书七言诗》以3507.5万元的成交价摘掉本专场桂冠。 张瑞图《行书七言诗》880万元起拍,升至2000万元后,在电话委托和现场买家之间展开拉锯战,经过十多轮的竞价后最终3050万元落...
北京匡时(微博)2011秋拍首次推出“晚明五大书家”专场开拍,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29件拍品悉数成交,再创白手套佳绩,总成交额达1.86亿元,其中张瑞图《行书七言诗》以3507.5万元的成交价摘掉本专场桂冠。 张瑞图《行书七言诗》880万元起拍,升至2000万元后,在电话委托和现场买家之间展开拉锯战,经过十多轮的竞价后最终305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3507.5万元。此作为明代张弢...
2011秋拍在即,经过匡时多方努力与社会各界鼎力支持,首次推出“晚明五大书家”专场,明末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和倪元璐几位个性书家的精品力作将在这一专场中集中亮相。 在此专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王铎《草书唐诗》,此卷长达5米余,书以数百言,煌煌巨制,气势非凡。本幅乃王世杰旧藏海外回流瑰宝。王氏历任民国教育、宣传、外交部长,家藏甚丰。曾想方设法,从日本东京大火后,抢救购回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潮爆的晚明士子:穿红着彩戴假须 明朝中后期,经济颇为繁荣,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作为社会中产阶级的士大夫们,追新慕异,着意起个人的服饰行头。时尚潮流之下,士子概莫能外,著名学者范濂就坦言:“余最贫,最尚俭朴,年来亦强服色衣,乃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 那时,最潮的流行色就是红色。士子喜欢穿红衣服,尤其是大红衣服,穿在身上,其喜气洋洋,不亚于今天的名士穿上HUGOBO...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