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成化瓷器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追求淡雅幽婉,特别讲究线条美。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这个时期的瓷器多是小件、观赏把玩瓷,在艺术和审美角度上看达到了历代高峰。 方法一: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陶瓷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
明清两代,景德镇为皇帝生产的瓷器有两种命运:经过严格的挑选,合格的送进紫禁城,落选品则砸为碎片。昨天,故宫举办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曾经被大锤砸碎的瓷器“废品”经过复原,时隔五六百年与故宫馆藏的相应展品再次聚首,对比展出。当天,“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在斋宫开幕。 共有183件套文物参展 成化御窑瓷器素以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平整油光、装饰题材丰富、...
罐高15.3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9.3厘米;纹饰经堆泥、剔地、刻画制成,入窑高温素烧后,再于涩胎上施彩釉,经低温焙烧成器。刻工细腻有层次感,色彩幽深,花纹典雅。紫釉施釉不匀,色泽有较大反差,部分滋润光亮,部分枯涩失光。腹体彩绘的白玉兰、并蒂莲及胫部变体莲瓣纹,均属成弘时期的惯用纹样。 局部的绿彩上附有闪银光的沉积物,系釉彩长期受潮而形成的一层薄薄的云母结晶体,为汉至明代低温铅釉上的多见...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
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将唐宋时期的文人饮茶之风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写入自己的诗句之中。唐代之前,用于饮茶的精致器皿——茶盏,也早已被广大的劳动人民所制作出来。《博雅》中记载,直到宋代年间,才有 “盏杯子”这一名号作为茶杯的别名出现。在唐宋文人墨客相继辈出的历史年代,茶盏也渐渐地成为他们饮茶的不二工具。 “风炉随处置茶杯”,与宋代陆游诗句中不一样的是,此次在上海元亨利贞拍卖有限公司的拍场上,亮...
仿成化斗彩天字盖罐,清乾隆,高7.5cm,口径3.5cm,足径6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平底浅足,平顶直边圆盖。通体以斗彩为饰,口沿绘一道青花弦线,肩部及近足处绘莲瓣纹,腹部绘六朵缠枝莲纹。盖面以青花绘莲花纹。底白釉,中心青花书“天”字楷书款。 斗彩天字罐出现于明成化时期,因其器底书有“天”字,故名。此罐造型、纹饰、款识皆仿成化斗彩天字罐,胎釉细润洁白,色彩清新雅致,为清乾隆时期...
雍正仿成化斗彩高士杯,清,高4.5cm,口径7.8cm,足径3.2cm。 杯外壁以斗彩通景绘“王羲之爱鹅图”。底书青花双方栏“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仿款,此器是清雍正朝仿明成化斗彩器的成功之作。
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清康熙,口径9cm,足径3.9cm,高13cm。 杯敞口,体瘦长,圈足。杯身绘三组团凤纹,近底处绘礁石海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为清康熙时仿成化款瓷器的精品,胎质细腻,纹饰构图疏密有致,青花淡雅清幽,极富装饰性。
仿成化款青花兔纹菱花口盘,明天启。 盘口呈菱花式,内壁一周饰花鸟、竹石等16处开光图案。盘心装饰几何形纹样,中间勾勒出白兔回首远望的图案。外壁以青花菊瓣纹勾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造”六字双行款,款字笔画粗率。 从款识书写方式和青花发色判断,此盘与成化本朝器物特征相去甚远,当为后世伪托款。而其圈足处理粗糙、酱口、釉色青灰等特征,与晚明天启、崇祯时期民窑日用器风格相符。特别是盘心...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
斗彩鸡缸杯,明成化,高3.4cm,口径8.3cm,足径4.3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
罐高14.5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10.6厘米;胎体轻薄。靠近颈的肩部,有一圈青花连弧纹。自成化起,连弧纹经常出现在明中期的瓷器立件上(参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系该时期的重要纹饰。这条装饰,成化瓷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弘治、正德时期,而在“空白期”及明晚期,这类连弧纹装饰几乎一概不见。 此罐肩部如意纹与胫部螺丝靥形莲瓣纹,系承袭天顺笔意,而颈与腹的纹饰,均以双勾填色绘制,敷色淡雅,且不留...
罐高6.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3厘米;釉汁晶莹、透青,青花翠蓝艳丽,形制规整,胎薄体轻。底为涩胎圈足,胎质洁白细润。 元明时期不少的罐,原本是带盖的。但盖子太容易破损也太容易丢失,古罐缺盖,也就理所当然。有时,罐带盖,反倒有些不合情理不自然。数百年下来,盖子那么完美,尤其是一些珍稀品,要留心,其中多数有诈。然而,老盖子的釉色和胎色,常常同器身的胎釉色调会不一致,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烧造时,盖...
一提起明成化瓷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彩鸡缸杯。早在明代万历时,此种小杯子的名气就大得惊人,清代《唐氏肆考》中记载:“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到了后世,其名愈隆,清乾隆皇帝弘历题有《咏鸡缸杯》一诗,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民国《饮流斋说瓷》一书称:“鸡缸为成化精品”。在藏界,“斗彩”一词仿佛成了“成化”的代名词,以致于成化年间出产的其他种类瓷器被斗彩瓷盛名所掩,光彩大失。其实明代白...
明成化“天”字罐,多以斗彩为主,青花“天”字罐较少,笔者在拙文《浅说洪武初年‘天’字罐——收藏洪武初年天字罐有感》(下称‘洪武天字罐’)一文己提到。因成化“斗彩”是在成化晚年才比较成熟,而对于“天”字罐上的“斗彩”工艺来说,己经很成熟,并且十分精美,所以说,成化斗彩“天”字罐,应是成化晚年产品。 明成化斗彩凤纹“天”字盖罐(图1)(以下简称“凤罐”),通高12.4厘米(罐高10.8厘米),口径6....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