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于本次展览首亮相 图为26.6米长的印度尼西亚硅化木吸引了众多目光合宇聪摄 16日,南诏地质博物馆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展。近千件奇石藏品琳琅满目,给广大奇石爱好者带来一场奇幻视觉盛宴。全球最大的海百合化石也在展览中首次亮相。 南诏地质博物馆分为矿物晶体、化石、宝石、大理石画等多个展厅,此次展出的展品包括来自印尼的木化石、巴西紫水晶、中国台湾的生发石...
岩石类观赏石包括哪几类?地质灾害有哪几种?世界上最笨的恐龙叫什么名字?周三下午,40名本报小记者来到南京地质博物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地质博物馆老馆和新馆,详细了解地质科学和恐龙化石等相关知识,争当“小小考古学家”。 走进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大门,就看到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三层建筑,这就是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一楼主要介绍了地质研究所发展历史,二楼以中国石文化为主,而三楼的主题是矿产...
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水晶大王”回到阔别57年的家乡——东海县。参观者在争相欣赏和拍摄“水晶大王”的风采。视觉中国图 中国最大的水晶石、享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重达4.35吨的“水晶大王”,在进京57年之后,近日重返其“娘家”、有着“中国水晶之都”之称的江苏东海县。 记者10月29日在国内唯一的水晶博物馆(东海县水晶博物馆)看到,“水晶大王”的首度回归家乡已吸引了很多市民...
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水晶大王”回到阔别57年的家乡——东海县。参观者在争相欣赏和拍摄“水晶大王”的风采。 视觉中国 图 中国最大的水晶石、享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重达4.35吨的“水晶大王”,在进京57年之后,近日重返其“娘家”、有着“中国水晶之都”之称的江苏东海县。 记者10月29日在国内唯一的水晶博物馆(东海县水晶博物馆)看到,“水晶大王”的首度回归家乡已吸引了很...
拥有46亿年沧桑历史的地球,神奇博大的大自然,是人类家园的宝贵财富。 13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徐世球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带来了一场关于地球、人与自然的生动讲座,这也标志着地质博物馆2015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科普活动 9月20日上午9:30——11:30,将邀请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安徽省金银饰品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赵航,带来“...
7月16日,来自玛曲大水金矿、合作早子沟金矿的一批典型岩矿石标本运抵甘肃地质博物馆。本批标本的顺利入库,将填补我省典型矿床不同成矿体系、不同成矿部位、不同成因类型岩矿石实物地质资料典藏和研究的空白。 据介绍,本次收录的标本共169块,是我省典型矿床岩矿石标本抢救性采集项目的阶段成果。筛选和采集的典型矿床岩矿石标本包括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含矿围岩、蚀变岩、主要矿石类型等,每块标本采集点位记录详...
19日,缠绵的阴雨并没有阻挡小记者们热情的步伐!上午9点20分,40多名“红马甲”齐聚位于珠江路700号的南京地质博物馆,在讲解员阿姨的引导下,集体与这里的“凝固的生命”来了一次静谧的对话。 走进二楼大厅,便仿佛置身于恐龙世界,一具巨型恐龙骨架出现在面前,足足有3层楼高,非常壮观!“哇——”孩子们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手里的相机咔嚓咔嚓地闪个不停。讲解员阿姨告诉大家:这具恐龙骨架模型是世界上保存...
4.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在中小学地球科学素质教育大课堂示范活动上介绍说,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00余家地学类博物馆、139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土资源部共建成240家国家地质公园、72家矿山公园。 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也在今天发布。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重新开放后,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最喜欢大恐龙,还有会发光的石头!”2月6日下午,来自合肥明光路街道的金大塘、全椒路和填海巷社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穿过大半个市区,来到经过一年多的闭馆调整后重新对外开放的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丰富的展品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现代化的科普手段也让他们边参观、边玩耍,十分开心。 地球展厅看“天外来客”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首先来到...
2015年1月16日上午,“2015迎新春翡翠和田玉雕刻艺术臻品展”在北京西城区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隆重开幕。 数百件巧夺天工的翡翠、和田玉精彩纷呈,都是从全国各地近万件的应征作品中层层把关、严格筛选而来的精品。这里既有玉雕大师宋建国、张铁成、田建桥、潘德珠等人力作,又有新一代青年玉雕新秀的佳作。作品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寓意深刻,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中华气魄,展示了玉雕界传承不息、...
本报记者胡霞利/文王从启/图恐龙化石模型是馆内的“明星展品”。 11月30日从省地质博物馆获悉,11月29日、30日是该馆重新开门迎客后的首个双休日,两天的总参观人数近1.5万人。记者探访发现,虽然馆外天气不给力,馆内却热闹非凡,人气颇高。“小孩听说可以看恐龙了,迫不及待要过来。”昨天上午10点多,市民孔女士一家三口在地质博物馆门口排队等候进馆。她对记者说,虽然提前考虑到了周日人多的情况,...
【记者探馆】 尊贵的天外来客 27日的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内,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在忙碌。馆方介绍,博物馆内各区域已经准备妥当。 恐龙厅里巨大的恐龙化石 记者首先来到地球展厅,该厅主要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场景的形式模拟火山喷发、风化运动、冰山运动等地球的内外动力作用,并以多媒体结合图片及文字说明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安徽大别山的造山运动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
安徽的早期生命、巢湖鱼龙、模拟化石挖掘现场……安徽商报记者昨日获悉,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省地质博物馆将于本月28日起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届时,市民将看到比以往更加新颖的布局、更加丰富的展品,并在互动娱乐中学习到丰富的地质知识。 记者核复 据了解,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安徽文博园内的省地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展示部分面积16500平方米,是我省唯一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国内最大...
崆峒区投资489.63万元,历时6年时间,实施了崆峒山地质博物馆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全面竣工对外运营。 该项目位于崆峒山景区香山顶混元阁负一层,建设面积786平方米,分序厅、认识地球展区、生命进化展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展区、崆峒山动植物展区、人文展区、平凉矿产资源展区、影视厅和接待休息厅9个部分。该项目的实施,为崆峒山景区建成了一个集收藏、科研、展示3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也为全...
为全面收集、保存崆峒山自然景观和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精华,进一步提升崆峒山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崆峒区投资489.63万元,历时6年时间,实施了崆峒山地质博物馆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全面竣工对外运营。 地质博物馆位于崆峒山景区香山顶混元阁负一层,建设面积786平方米,分序厅、认识地球展区、生命进化展区、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展区、崆峒山动植物展区、人文展区、平凉矿产资源展区、影视厅和接待休息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