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恩师曾数次向博物馆捐赠藏品,我希望不仅能学到恩师鉴赏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能学到其对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2月11日,收藏家张耀国向市博物馆捐赠了一件春秋拍印纹硬陶瓮。这件来自2500多年前的百越文化中心点的陶制品不但填补了部分馆藏空白,对研究整个历史文化的进程,尤其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具有可比性的实物资料。 在市博物馆,记者见到这件陶瓮,其高41...
我国陶器的创造,据推测是受到涂泥的树条筐和外络绳网的葫芦容器被火烧后余下的硬泥壳的启发,逐渐发明成功的,最早有筐蓝条纹和绳纹装饰,技术上使用用蓝模涂泥法、泥条卷筑法、双手捏造法、辘轳拉坏法等制成器型,然后火烧而成。早期陶器有彩陶、黑陶、印纹陶、商代的白陶和釉陶。一直延续到今天,陶器们被普通使用。印纹陶作为陶器史上最早的品类之一,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历经几...
近日,萧山区博物馆联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湘湖百亩顶工地发现的一座石室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土墩长14米,宽约7米。墓室长7.5米,宽约1.2米。共出土文物51件,包括原始瓷碗、盂、罐、盖,印纹硬陶罐和石器等。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确定该土墩墓的时代为春秋时期,为研究春秋时期越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之前,湘湖一带已多次发现土墩墓。
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制温度在1200℃左右,与原始瓷器较为接近。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质和器物的表里多呈紫褐色、红褐色,还有的呈灰褐色、黄褐色。少数器物表面有一层薄釉似的光亮,这是由于器表在窑内高温熔化所形成的光泽。印纹硬陶器基本上以泥条盘筑法成型,器物的一些附件如鼻、耳等,则为手制后粘接在器体上,其纹饰多采用拍印法。 从考古发掘看,长江以南特别是...
与原始青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鹤、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 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的...
新石器时期 高10.1厘米 口径7.5厘米 底径5厘米 敞口,宽沿内折,高直领,扁圆腹,直圈足,喇叭腹的前部圆鼓,后部扁圆凸出上翘似鸭身形。 颈部饰弦纹,腹部为云雷纹。 其造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与原始青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鹤、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 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