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以色列考古学家近期在以色列默基多地区一处废墟中挖掘出大量圣经时代的名贵珠宝和称为“紧急宝藏”的古代货币等宝藏。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通过一组图集详细介绍了此次考古发现的重要成果。出土的文物向人们展现了三千多年前中东地区的人们生活画面,其中包括他们面对危险逃离家园时紧急留下宝藏的情景。 “尽管被埋藏了1000多年,这些名贵珠宝和‘紧急宝藏’还是在以色列重见天日。即便埋藏他们的家族已经让这些宝藏逃过了...
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东汉大型烧窑遗址 烧窑之间,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一个深坑,推测应为一口井 “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这句诗说的是分布在洛阳邙山陵墓群内的数十万座历代古墓葬的“盛况”…… 数十万座古墓,有大型封土的近千座。这些大型帝王陵墓中,东汉陵寝制度一直是近年来我市考古工作者关注的项目。这些王陵的主人是谁?这些陵墓又是如何建造的?随着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一新的考古发掘项目的展开,...
6月至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发现了极为重要的青铜时代铸铜遗迹,从青铜时代延续到宋元时期的墓地。在整个发掘区域青铜时代中晚期(距今约3500左右)的堆积中,发现大量的煤灰和未燃尽的煤渣,是首次发现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炭的遗迹。其中在T2灰堆内发现有小颗粒状铜珠,出土有铜刀、铜扣等。这一发现,将煤的使用历史上推近千年。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文物...
自2015年8月以来,马家窑遗址田野考古第二期发掘工作正式展开。此次发掘的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已经清理发现一批马家窑时期的灰坑、柱洞等遗迹,并伴有大量陶片、石器、骨骼等出土,基本可以判断为古人的生活区。图为在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一个完整的马家窑时期陶罐。
日前,苏仙区一处在建安置房工地发现三座古墓葬。考古人员介绍,墓葬形制具有本地区东汉时期墓葬的特点,从出土器物类型看,墓葬年代晚于东汉时期,应为两晋时期。墓葬的纹饰种类繁多,这种情况在郴州比较少见,其中有些纹饰还是第一次见到。出土器物以陶器居多,分为软陶和硬陶。此外,墓葬中还发现了部分铜碗、铜盆、铜钱以及少量铁器。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郴州东汉到两晋时期随葬器物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阜阳再次发现古井群 今年5月份,媒体连续报道了阜城“四方井”附近工地挖出古井群的重大发现。近日,在该工地南侧不远处一工地,又发现古井群,出土有珍贵文物。经文物部门初步判断,古井群中年代最早的古井为汉代古井。 8月7日,阜阳市文物局接群众反映,在颍河西路与东城墙路交汇处一施工工地,发现两口古井。该局接到反映后,紧急向施工方下发《停工通知书》,要求停止施工并保护好古井现场。 随后,市文物局组织业...
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考古事业60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目前,西藏已发现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时期的各类文物点4277处,以卡若遗址、古格石窟群、琼结藏王陵等为标志的一系列石器遗址、墓葬遗址、岩画、石窟等文物的发现,使西藏的文明史逐渐浮出水面。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开展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那曲、定日、林芝、墨脱等地发现...
考古学者确认在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痕迹,初步断定其距今约3500年。图为燃过的煤。 考古学者确认在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痕迹,初步断定其距今约3500年。图为遗址。 13日,记者从正在进行实地考古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考古队获悉,专家已确认在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痕迹,初步断定其距今约350...
13日,记者从正在进行实地考古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考古队获悉,专家已确认在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痕迹,初步断定其距今约3500年,较已知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时间上溯了约一千年。 据悉,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始于6月17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在至今持续约2个月的考古工作中对吉仁台沟口的墓葬进行挖掘整理,发现了煤灰、陶片和兽骨,并初步断定这里就是遗址。 新...
两排直径约为30厘米的恐龙足迹化石,在早白垩纪时期的岩壁上形成了一道180度的弧形,这道奇妙的弧形上共有28个恐龙足迹。日前在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棠棣戈庄境内发现的这组恐龙足迹化石,呈现180度半圆形状,恰好保存了恐龙转向的全过程,是世界首例,被恐龙专家称为“恐龙足迹拐弯化石”。专家称,此次发现对于深入研究白垩纪时期恐龙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据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
8月9日,富平县城关街道办吕村新庄组群众在修下水管道施工时发现石羊及墓碑等文物,即时上报街道办,街道办工委书记杜银虎在获悉情况后,连夜将情况告知富平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赵天柱,接报后赵天柱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赶往现场。 经初步查看,石羊及墓碑处于新庄组内十字路口的东北侧,被浅土层覆盖,鉴于石羊及墓碑处于野外,当时已是深夜,为了防止文物被盗或破坏,确保文物安全,城关街道办新庄村村委会协助文物旅游局派人看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11日表示,此前被考古学家们认为始建于唐代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通古斯巴什古城,经过最新考古研究发现,它的始建年代“可能会早到西晋”。 目前,陈凌正带领考古队员在通古斯巴什古城北门瓮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是次发掘是“安西大都护府考古”项目内容之一。该项目旨在研究唐朝中央政府设立的安西大都护府及其整套管理和防御体系究竟如何构成等系列问题,厘清安西大都护府相关军政建置体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影视剧里的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过真正的圣旨长什么样?见过的人可不过。近日,金华市文物局在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时,在金华婺城区汤溪中学,发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清代圣旨,虽然历经了180多年沧桑,依然保存完整,鲜艳夺目。 这道圣旨来自哪里,皇帝颁给谁的,为什么又到了汤溪中学? 这幅圣旨有六种颜色 距今已有187年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在金华市文物局见到了这幅圣旨...
近日,在广州花都炭步镇茶塘村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乡约”,据广东省著名文物博物专家黎显衡说:保存状况如此之好的清代“乡约”应为广东省罕见、广州市仅见。“乡约”,是明代实行的县以下的民间管理组织,主要处置乡里村民的一些纠纷、事务,但县衙门也会赋予其一定的职能,故被人称之为“乡衙门”。乡约制度至清代曾一度被废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张立智认为,“乡约”建于茶塘,一可见茶塘洪圣古庙在地方信仰中的地...
近日,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在海防遗迹调查中,发现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 走进即墨市丰城中心社区的外栲栳村,眼前出现了许多古老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四合院,虽然历经风雨,渔民也已不再居住,但大门楼上精美的木雕仍然清晰可见,随处可见的青砖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笔者注意到,这些四合院的房屋多为硬山顶两面坡砖石木混结构,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屋顶多用青色小板瓦,以合瓦屋面和仰瓦灰梗屋面为主,无吻兽和脊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