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8日上午,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王恩哥,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以及敦煌研究院相关部门和北京大学有关院系负责人共70余人参加仪式。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设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基地的总体原则是,敦煌研究院利用文物资源及相关研究优势,为北京大学提供综合性的教学实习平台,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北京大学师生参观、考察及相关...
1月16日,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签约,缔结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故宫所藏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故宫文化产品研发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促进东城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振兴与发展,共同打造富有宫廷特色的区域文化。此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深入地处东城区的北京珐琅厂、北京金漆镶嵌厂、北京剧装厂、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对这些企业...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
玉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下口6.9-5.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状,表面有蚀斑,下口处呈褐色,略有伤缺,壁较薄,表面光滑。这种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
玉环,外径9cm,孔径6.2cm,厚1.3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环因沁蚀成牙色,外沿薄,近孔处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此环造型规矩,素面无纹,磨制光润。 含山文化出土环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环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曾有多处出土,数量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见,它对后世特别是战国时期玉环的影响颇大。 此玉环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勺,长16.5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颜色因久埋而产生变化。此勺出土时断为数段。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 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餐具...
霾,又称烟霞,是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 在俗语中,雾霾常连用,但雾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达到90%以上的叫雾,低于80%的叫霾,80%至90%之间是雾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见度不同,1千米以内是雾,1千米至10千米之间称为轻雾或霭,小于10千米是霾;第三,雾比较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达1千米至3千米。 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
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11.4cm,宽8.3cm,厚0.7cm 玉板片状,中部微隆起,边缘呈阶状凹下。玉板表面饰有阴线琢出的环形图案及放射形的箭头状图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出土时夹于玉制的龟背甲及腹甲之间,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对于图案所表现的内容,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或认为是文字产生前的八卦图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