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高16.3厘米,长20.4厘米。木胎。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器身内部剜空,北部开有长方形孔,覆以浮雕夔龙纹盖,尾平伸,翅膀微微上翘,足作卷卧状。通体髹黑漆地施艳丽彩绘。颈部、前腹、足部均朱绘鳞纹,间饰黄色细点。腹部两侧绘两幅及其精彩的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磬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此器形象...
郑孝胥(左)与溥仪摄于伪满时期 照相自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这个西方新兴科技产物,渐渐融入中国社会。不过,最初几十年,照相只是小圈子游戏,社会名流、达官显贵才能玩得起。直到清末民初,上海照相业才完成市场化,变成寻常人可以日常消费的东西。 12月4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葛涛,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开讲清末沪上名士的影像生活。“上海是照相最早传入中国的口岸之一,是照相...
山西首部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地图集日前通过了专家审定。该地图集直观地展示了山西省非遗产生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及分布状况,全面反映了其现状及保护传承情况。 据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人员介绍,该地图集是山西省政府批准立项的地图项目。因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所以从选题到编制均带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图集历时近两年编制完成,共计图片220余幅,照片100余张,文字约5万字。内容分为背景、概况、...
新国博开放两年多,位于中央展厅一侧的楠木厅鲜有开放,这个定位为重要文化和国务活动的精巧会议室,昨天向11件珍贵文物打开大门。 楠木厅内的一张大桌子上,11件文物围成一圈儿,这些都是国家文物局自2002年以来从世界各地征集到的文物精品。简短的捐赠仪式一过,耿宝昌等文博专家就围拢上前,逐一鉴赏。 一件西周作册吴盉,通高20.5厘米,通长47厘米,口径20.5厘米,腹深18.7厘米。虽历经千年岁...
鸲(qú)鹆(yù)就是民间说的“八哥”,性好斗。赵佶笔下的三只八哥,两只正在激烈相斗,一只在一旁观战。居于上方的那只八哥似暂获优势,但下面那只不甘示弱,正回头过来用嘴狠啄对方向它伸来的利爪。画作真实地表现了它们之间钩钜相搏、毛血飞洒的激斗情景。南京博物院供图 今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将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届时被誉为“中国书画第一收藏...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将于当地时间2014年12月15日晚7点在联合国总部开展,展期6天。 记者从15日在福建博物院召开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图片展”来源于“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 福建博物院自2011年3月开始牵头筹办“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联合沿海江苏、浙江、...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3月上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推出了“网民晒抗战”活动,海内外网友反响热烈,不少网友纷纷将身边的抗战史料、图片上传到纪念馆中。截至11月30日总点击量达到2755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网友上传的历史照片、文物图片等已超过5000张,抗战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资料约3500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互联网协会...
记者从福建博物院获悉,为期6天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于美国当地时间12月15日(北京时间12月16日)在联合国总部开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福建省政府主办,精选200件文物制作成图版,包括瓷器、丝绸、陶器、金银器、香料、青铜器、古钱币、玻璃器、古代装饰品等,突出了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是福建推广“海丝”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 为配合展览,由省文...
杨志刚 据上海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12日下午,杨志刚同志正式就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同志不再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简历 杨志刚,男,1962年6月出生,汉族,籍贯福建南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历史学硕士,在职博士研究生,历史学博士,教授,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现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待解“天书” 12月13日,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苗族博物馆的一块残碑“天书”已经珍藏了整整10年。不过,10年来,碑上的天书却一直无人读懂。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残碑是2004年雷山县方祥乡陡寨村民杨炳森在雷公山上雷公坪拾得,残碑上刻一共有10个字,因无人读得懂而被称为“天书”,后被收藏进西江博物馆。此外,多年前,杨的邻居也在同一地方捡到一块残碑片,残碑严重破损,其上也刻有4字“...
“小学时,我以为考古是古墓寻宝;初中时,考古是大战僵尸;高中时,考古是鉴宝……真相,在实习时浮出水面。”考古到底是什么?近日,郑州大学2011级考古系女生李子一在微博上用漫画记录了考古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引来无数网友热议和转发。在这些漫画中,她既分享了一个专业学生视角下的考古世界,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大家对考古的错误认识。 考古实习,去之前以为能挖“大墓”、找“宝藏”,实际上苦不堪言 在创作...
近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龙“壮壮”与凤“美美”在厦门首度对外亮相。继朝珠耳机、顶戴花翎阳伞、“如朕亲临”行李牌等一系列充满“萌趣味”文化产品受到追捧之后,这对“萌物”再次“萌”倒众生。从“高大上”到“萌萌哒”,从千篇一律的瓶瓶罐罐到多姿多彩的个性面孔,故宫及其文创产品怎样实现了“角色转换”? 在故宫博物院召开的故宫文创产品媒体咨询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畅谈了产品创意理念和未来计划。 产...
近日,河南温县一处工地发现大型汉代墓葬群,探明古墓100余座。现已保护性发掘古墓20余座,出土陶器、青铜器、铁器、古钱币等文物200多件。据悉,整个考古发现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地域特征、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图为发掘出土的一组陶器。
我国古代历史上,在国家稳定、世道承平之时,对官员是有一定文化素养要求的。有些开明的帝王,还会加强对在职官员的相关培训。 古代官员,都学习些什么内容? 好学入仕后往往离不开书册,“不知书”成为笑柄 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大多自幼读经、史、子、集,经过若干年的训练,入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古代官员的选拔,是采取“学而优则仕”的入仕制度,没有若干年寒窗苦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