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槅(gé 音格)呈圆形,直口,平底。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其中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通体施青釉。 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江西南昌晋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槅,底写“吴氏槅”,形状与三国两晋时的长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高17.9cm,口径8.4cm,底径8.7cm。 壶盘口,细颈,溜肩,肩上置四系,圆腹,平底。肩部刻划数道弦纹。通体施青釉,盘口和肩部涂点褐色斑纹。此器堪称东晋青釉褐斑瓷器中的典型器。 西晋晚期开始出现青瓷上涂点褐斑的装饰手法,至东晋时大为流行。它是使用一种含铁较多的“紫金土”点彩在青釉上,然后烧制而成,属于一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这些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的规律,为单调...
青釉唾壶,东晋,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
青釉莲花尊,北朝,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
青釉刻花单柄壶,高21.3cm,口径11cm,足径12.4cm。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壶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此壶纹饰共有3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此...
青釉鸡头龙柄壶,南朝,高34.4cm,口径10.5cm,底径13.5cm。 壶洗口,细颈,丰肩,鼓腹下敛,平底。外底有支烧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相对一侧的口、肩之间置龙形柄。肩部另两侧对称置桥形系。通体施青釉,有流釉现象,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器舒展修长的形体,配置挺胸昂首的鸡头流与引颈伏首的龙柄,一展南朝鸡头壶秀丽、生动的风韵。是一件南朝风格较明显的青瓷器。 鸡头壶上出现龙首柄始于东晋中晚...
青釉六系盘口瓶,南朝,高39.4cm,口径14.7cm,底径11.7cm。 瓶盘口,长颈,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十字对称分布一组单系和一组双系。内外施青釉,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 南朝时,青釉瓷器的造型更趋于实用。此器较东晋时盘口瓶的盘口加大,颈亦增高,腹部变得更加修长,其各部位的比例协调,形体线条过度柔和,造型优美。其重心较低,放置平稳,使用时比较省力。
青釉印花三兽足洗,西晋,高9cm,口径20.7cm,足距15.7cm。 洗折沿,深腹,平底,下承以三兽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带上又均匀分布6尊模印塑贴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此器内外施青黄色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洗是当时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类似后世的脸盆。此洗属南方越窑系青瓷,它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是西晋时期流行的样...
青釉镂空双系罐,西晋,通高17.7㎝,口径12.3㎝,足径14㎝。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西晋,口径4.2cm,最大腹径18cm,高14cm。 壶小直口,肩上有两小系,器身呈扁椭圆形,平底微内凹。通体施青釉,双系之间印圆圈带状装饰,中间贴塑一兽头,这是西晋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扁圆的形体和设计巧妙的双系使之既实用又便于携带。
青釉印花双系罐,西晋,高16cm,口径17cm,足径15.6cm。 罐口内敛,两面各置一绳状耳,圆肩,硕腹,近底内收,实足外撇,平底。通体施青釉。以模印横竖网纹装饰。 网纹又称网格纹、方格纹,是陶瓷装饰的原始纹样之一。网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是史前新石器时代渔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审美意识上的反映。东汉至六朝前期的青瓷上,网纹盛行。东晋以后网纹不再流行。明清瓷器上作为边饰,网纹偶有出现...
青釉鸡头壶,西晋,高9cm,口径4.5cm,底径5.2cm。 壶盘口,短颈,鼓腹,近底渐收,平底。外壁施青釉至下腹。肩部一侧置鸡头流,另一侧贴鸡尾。头尾之间对称置双系。 鸡头壶出现于三国(吴)晚期,以壶嘴做成鸡头状而得名。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西晋时的鸡头壶短小无颈,有的鸡头是纯粹的装饰,为实心,有的作为壶嘴,可通。 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出现于...
萧山窑青釉划莲瓣纹盘,晋,高4.5cm,口径24.2cm,足径9.6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青釉。盘心有四个较大的支钉痕,内壁刻划一周莲瓣纹,纹饰清晰简练,自然流畅。从盘心至口沿处还刻划了四组弦纹。 萧山窑所处位置在战国时期是越国故地,是浙江原始青瓷产地之一,南朝继续烧制瓷器,其特点是胎色灰白,釉面青黄,其中莲瓣纹饰产品具有佛教艺术色彩,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