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扬州唐城“西门遗址”大体面貌。学涛 陈咏 摄 城门数量超过当时的国都长安,瘦西湖是其护城河 扬州市文物考古部门9日发布消息,该市瘦西湖畔万花园景区施工工地上,历时两个多月的考古挖掘工作基本告罄,沉睡了千余年、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扬州唐城“西门遗址”重见天日。专家介绍,该遗址城墙上共开了4座城门,其数量超过当时的国都长安,直接印证了唐代扬州商业的...
近日,西安市文物普查工作队在长安区斗门发现清代家族墓地,墓主张氏,葬于清康熙初年。文物工作者将其登记造册列入长安区新发现的文物点。 张氏为清代望族,祖籍榆林、迁居长安,七世十三人,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朝,除一人为进士外,均为总兵武将,家族墓地分布于长安一带,由南北两墓地构成。 北墓地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一带,1994年曾被盗贼掘墓开棺,墓内文物被洗劫一空。南墓地位于斗门街办中丰...
北张村南戏楼保存基本完好 西安市近日在长安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两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戏楼,戏楼上所保留的精美木雕比较罕见。 西安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昨日介绍,在长安区兴隆北张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南、北两座戏楼,南北对称,形制大致相同。两座戏楼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前檐檩下的斗拱雕刻和檐柱上的木雕,这些木雕除了有龙首、凤首外,还有象首,雕刻得栩栩如生。 考古专家称,南北戏楼的形制基本完...
直城门南门道下保存完好的排水涵洞。 ●硫化状建筑遗存记录毁城烈火 ●千年前皇帝专用“驰道”重现世间 日前,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又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直城门遗址首次揭露出“驰道”遗存,搞清了直城门和西安门的结构,发现了保存十分完美的排水涵洞,同时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硫化状建筑物遗存。 门道下千年涵道保存完好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今年5月至10月对汉长安城直城门进行了首次全面考古发掘,不仅探明直城门面宽32米左右、进深20米和三个门道,还在这座城门内外的地下发现数十米长的巨型地下排水涵洞,使人不难体会2000年前古城门曾有的风采。 汉长安城是闻名世界的古代都城,在长约25公里的城墙四周合计开了12座城门,其中直城门是西侧城墙三座城门中间的一座,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应当就是由此门出征西域...
西安市文物部门近日在长安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两处周代时期的遗址,对文物部门研究长安地区两周时期的遗址分布特征增添了新的资料。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昨日通报了这两处遗址的情况,两处遗址分别是进步西周遗址和南堰两周遗址。进步西周遗址位于长安区五星乡进步村东、北,兆丰村以南,该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50000平方米。在遗址的西部、北部都因为砖厂的挖土遭到了破坏,考古人员在...
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名篇《核舟记》,详细描述了一枚“大苏游赤壁“的精美核雕作品。在我市阎良区,也有这么一位以核雕著称的老艺人,他就是被称为“核桃赵”的赵秉科。近日,赵秉科费时半年在8枚桃核上雕刻的“长安八景”终于完成,记者近日在他的工作室观赏了这组精巧的核雕作品。 名师高徒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虽已过花甲之年,但赵秉科...
今年年初,西安市长安区庞留村古墓被盗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等被依法判刑。记者近日从省文物部门获悉,该墓墓主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武惠妃。 武惠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李隆基嫔妃无数,但是万千宠爱中只有两个最爱,第一个就是伴随他走过开元盛世的武惠妃。她是武则天堂侄的女儿,由于容貌娇美,性情乖巧且善于逢迎,很快就博得了玄宗的欢心。 为了能让儿子寿王李瑁继承皇位,武惠妃不择手段,但自己却没能长寿,...
昨日,在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相小堡村的荒地上,村民在寻宝的时候发现了大量汉代钱币,因为地处汉长安城遗址范围,文物部门称,这是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昨晚7时30分许,记者赶到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相小堡村和袁家堡村中间的土路上,这两个村东西相连,发现古钱币的现场已被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六村堡派出所的民警封闭。 附近村民说,发现钱币的地方属于相小堡村,一直都是片荒地。半个月前,附近村子的几个村...
陕西“长安画派”众多名家的画作日前在西安被拍卖,其中何海霞、石鲁、赵望云等人的作品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及收藏家的追捧。 据陕西诚挚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张涛介绍,本次拍卖共有310件作品参加,其中“长安画派”的作品就有200多件,其中不少作品都是何海霞、石鲁、赵望云、方济众等画派代表画家之作。 此外,还有一些现当代画家、雕塑家的油画及青铜、汉白玉雕塑...
西安碑林的金石专家最近发现一枚唐代墓志铭拓片,经研究认为,墓主人郁久闾氏家族是兴起于蒙古草原的柔然汗国的王族后裔,祖孙数代至公元8世纪仍居长安,其家族墓地在西安南郊凤栖塬。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李举纲说,新发现的此枚唐代728年墓志拓片显示,墓志石高32.5厘米,宽33.5厘米,字面清晰,个别处泐损,未见志盖,志石据传出土于西安近郊,现归私人收藏。 李举纲考证认为,从墓志反映出的籍贯、名字、...
中国考古专家认为,在西安的西市旧址发掘出的紫水晶和蓝宝石等西域舶来品,是其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证据,它们表明,唐朝的长安城,是东西方的贸易中心和全世界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 唐代的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中心。西市又被称为“金市”,这里云集了来自西域和中亚、西亚地区的“胡商”,他们带来了中原不出产的各种奇异珍宝,又...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地处西安北郊的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日前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古勘探与部分发掘,发现了一处考究的皇室宫殿院落,命名为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位于宫内的太液池西岸。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三十六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长安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据记载,汉长安城的建章宫是汉武帝为显示大汉的国威和富足所建,因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日前对汉长安城的建章宫遗址首次进行了科学考古勘探与部分发掘,发现了一处建筑考究的皇室宫殿院落。 汉长安城工作队在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东柏梁村东南约250米处,发现了命名建章宫一号建筑的遗址。经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明确这处建筑遗址位于建章宫内的太液池西岸。 经发掘,这处遗址面积达2420平方米,由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
为配合城市基础建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一号建筑遗址内,考古人员发现了5座房址和大量的建筑遗物,显露出建章宫的规模非常宏伟,尽管如此,该遗址的原貌还需做进一步的考古钻探工作。 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 考古人员此次发掘的一号建筑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东柏梁村东南约250米处,遗址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发掘面积约2420...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