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青浦县福泉山遗址出土 腹下三足呈鱼鳍形 ,上刻数道直条纹。
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 形制厚重庞大,宽口沿外折,可承盖。 直壁深腹,圜底下残留黑色的炊煮痕迹。 足部的剖面呈直角曲尺形,具备优良的承重性能。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捏流。 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 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商代晚期 无耳簋式样,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 颈饰有兽首,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鸟纹、乳钉纹。 腹内底铸有1字。
商代晚期 小立耳,方唇,深腹,圜底,三柱足。 口沿下饰一周回顾式鸟纹。 器形厚重,花纹精细,具有商晚期的典型风格。
商代晚期 高25.1厘米 口径18厘米 双耳高大,柱足粗壮,气势雄健。 腹部饰鸟纹和兽面纹。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史”,表明其为商代的大族史所拥有。
商代晚期 通耳高18.1厘米 口径15.2厘米 重1.620千克 双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条扉棱,柱足。 腹饰兽面纹,足饰三角云纹。 腹内铭文“戈”为器主之族名。
商代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其形式自陶器发展而来。 侈口,唇边加厚,长颈,深腹袋状,下有圆缀形中空足,双立耳。 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钱条 粗旷,结构复杂,具有高度象征意味。
商代晚期 高15厘米 口径22.8厘米 底径15.9厘米 重3.015千克 周子柏捐赠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 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 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商代晚期 高14.7厘米 口径19.6厘米 腹径20.3厘米 底径14.3厘米 腹深10.7厘米 重2.490千克 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 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 兽面纹、雷纹。 耳内各铭1字。
西周晚期 通高37.3厘米 口径35.7厘米 重9.25千克 捐赠人:李荫轩 邱辉 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 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 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西周晚期 高34.7厘米 口径23.3厘米 腹径23.3厘米 腹深12.8厘米 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西周,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
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