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天,记者在圆明园“文化遗产日”主会场了解到,今年圆明园遗址考古将继续推进至西洋楼大水法区域,完成2000平米的遗址清理工作,并有望在年底发布考古报告。 昨天上午,市民在圆明园“公众考古”活动现场近距离观摩考古队员工作、体验科学考古过程的同时,8位来自首师大、联合大学的考古专业学生志愿者为现场观众“答疑解惑”、科普考古科学知识。 据北京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考古工作人员金和天介绍,圆...
据“俄罗斯卫星网”6月12日报道,考古学家近日在柬埔寨西北部的印度教寺庙建筑群吴哥窟附近发现了没有历史记载的中世纪城镇。 为此,科学家们使用了现代激光雷达技术,用直升机扫描地形环境,设计了可能被埋在丛林里古迹的三维地形模型。 英国《卫报》发布的考古视频说道,这里所指的是被埋在地下12世纪的一个大型帝国的多个城市废墟。“我们发现了全新的城市,有数百年前修建的发达的供水系统” .
【摘要】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
监考老师穿着唐朝服装,还有唐朝卫兵一旁守护!昨天,来自西安13个区县、4个开发区的近千名学生,以“穿越大唐、体验科举”的别样形式,参加“小小考古家”考试海选。 8时许,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博物馆,近千名初中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为海选考试做着准备。他们来自西安13个区县、4个开发区。旁边,身着黄色铠甲的士兵,神态威武,守护着参加考试的莘莘学子。海选考试完,将举行团队解试、个人解试和决赛,孩...
自5月2日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发现南宋赵伯澐墓后,墓中文物发掘、研究进展广受关注,6月8日,黄岩区政府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省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初步研究成果。专家组鉴定赵伯澐墓是省内50年来发现的唯一未遭盗窃的南宋墓葬,考古价值重大,墓葬中60余件丝绸服饰堪称“宋服之冠”。 经考证,墓主人赵伯澐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他的父亲赵子英曾任黄岩县丞,把家安在黄岩。赵伯澐出...
位于湖南常德澧县的城头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世界农业稻作文化的发源地。6月7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开园仪式,正式对外开放。 城头山古城遗址距离澧县县城约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曾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个考古大发现之一。从1991年到2014年,该遗址先后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近9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 据考证,城头山古城遗址是中国迄今所发...
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兴技术考古专业委员会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摘要36篇,参会代表一共48人,其中正式代表21人,列席代表27人。专业委员会代表的特点是覆盖研究领域广、跨学科合作研究多和中青年学者多。代表们既有来自中央和各省市文博考古单位的专家,也有来自中科院和各个大学地质、地理、环境、古生物、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
新疆和田地区自古就以产玉闻名,和田玉更是享誉国内外的宝玉。然而,多年来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却鲜有和田玉出土。近日,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的消息说,考古人员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发掘时,终于发现了一枚拇指大小的和田羊脂玉挂件。 据比孜里墓地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胡兴军介绍,这枚羊脂玉挂件年代约在2000年前后,它是继小河墓地出土青玉后,新疆考古发掘出土的首枚和田羊脂玉。 ...
当看到打开的木棺里那枚和田羊脂玉挂件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胡兴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虽说新疆和田地区自古就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内地众多的考古发掘中也多次出土来自和田的和田玉制品,但在新疆多少年的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和田玉。 “最初我也不敢相信。”胡兴军激动地说,“这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是首次发现。” 今年3月到4月间,为了配合和田墨玉高速公路的建设,新疆文...
2016年全国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初任培训班于5月24日—6月2日在国家首个生态县—浙江安吉举办,在青山绿水竹海间,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81名学员完成了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初任培训。 2016年01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5号)取消了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考古行业实际工作的需要,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取...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领衔的“史前亚洲东北地区玉器技术及原料交换:软玉器物的考古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近120万港元经费支持后,已经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 邓聪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一玉器考古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吸引中国、俄罗斯、日本多位考古学研究专家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担任项目...
今天,记者在圆明园“文化遗产日”主会场了解到,今年圆明园遗址考古将继续推进至西洋楼景区的主景观大水法一带,预计将完成2000平方米的遗址清理工作,考古成果有望在年底以报告形式向社会公布。圆明园考古将首次“摸清”清代皇家建筑的地下结构,为建筑史研究填补空白。 “这就是《盗墓笔记》里的洛阳铲啊。”今天上午,一位市民在远瀛观遗址前发现了经常出现在电影和小说里的“洛阳铲”。观众在考古现场近距离观...
11日是全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上午,随着句容宝华山“丁沙地部落”首次对外开放,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因此被揭秘。原来,在句容宝华林场附近,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曾在这里发现了“丁沙地遗址”。当年负责考古的领队,现任南京博物院非遗研究所所长陆建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里是宁镇地区发现的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时期。这个考古发现差点成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陆所长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
6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沿海地区“水下考古工作方法与成果座谈会”在宁波举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小寅,以及来自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全国沿海各省市的相关文物主管部门与文博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近...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昨日,记者获悉,6月11日起,圆明园将再次推出“公众考古”,让市民与西洋楼远瀛观考古遗址亲密接触。同样从明日起,北京市还将在圆明园正觉寺内展出《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等四项展览,讲述北京市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 隔栏观考古 看洛阳铲什么样 6月11日将迎来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156年前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