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店主说,是收藏品市场买来的 业内人士说,幸好不是古墓葬档案 “文保单位档案怎么都在网上销售,究竟是什么环节流失的?”前天, 网友“杭州伊芙”在微博上,晒出一张清单截图。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利济医学堂、德清寿昌桥、观音寺石塔等文保单位、古建筑的档案,竟然都放在网上,成了商品出售。而且,价格还有点高。大部分都在1000~2000元左右,最...
汉代玉器大多出土于诸侯王及贵族墓中,材质以细腻莹润的和田玉为主,设计新颖,构图巧妙,精雕细琢,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态和灵气。更多地承继了战国玉器玲珑清秀的特征,吸收了楚文化自由奔放、清逸脱俗的精髓;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特征,与中原地区的现实主义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根据汉代玉器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汉武帝之前为早期,主要承袭战国以来的传...
□老妖(藏品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1北朝莲花烛台 档案:高21厘米,相州窑 解说:祭祖是春节传统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此烛台器身以莲花为主题,制作精美,为祭祀供器。据记载,南北朝时期,春节流行阖家互相拜贺、饮宴,祭祖。据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玉辟邪,汉,长13.2cm,宽4.8cm,高8.6cm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汉代,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动物、人物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取材广泛。其中尤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兽最引人注目。这些异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强的气势。目前,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数件此类玉制作品,传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遗存。这件玉异兽形状劲健雄伟,神态凶猛...
玉夔凤纹樽,汉,高12.3cn,口径6.9cm,足径6.8cm 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认为是盛化妆品的奁。1962年,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器物上...
玉镂雕双龙首佩,战国晚期,长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
玉龙首璜,战国晚期,长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璜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璜的上部中间有一小孔,供穿绳系挂。 龙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现,一般为单龙首,璜体似龙身。西周时期出现了双...
兽面谷纹璧,战国晚期,璧径16.5cm,孔径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璧玉料呈绿色,因埋藏产生褐色沁。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璧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外区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目前...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清宫旧藏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云纹珌,战国,高6.3cm,宽5.95cm,厚2.25cm。清宫旧藏 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此作品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是清宫所为。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此作品于宫内可能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
玉谷纹璏,战国,长6.5cm,宽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