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大量玉礼器出土、大型建筑基址被发现、良渚古城被发掘……自发现80多年来,浙江杭州良渚遗址不断有惊人发现。日前,良渚古城外围距今4700年至5100年的水利系统的发掘,再一次震惊了考古界,这项考古发掘也毫无意外地入选了近日评出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
近日,乌拉特中旗文物管理所在文物复查中,对位于德岭山大后店的“烂营盘遗址”进行了细致调查,并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古道驿站遗址。 该遗址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遗迹明显可见,由围墙和房屋等组成,围墙残高1——2.5米,堆积层约1米多高。根据遗存物及实地调查,初步判断它不是军队营房遗址,大量的砖、瓦、瓦雕、瓦当等器物表明,它具备有民居建筑风格,据此判断是一处黄河故道渡口遗址。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从发掘起一直备受瞩目。7日,记者从南昌市政府获悉,该市将对制作考古发掘现场专题类、直播类节目与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发现对外公布审批进行调整,取消制作考古发掘现场专题类、直播类节目审批,调整为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发现对外公布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将让市民能在最短时间了解到南昌市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发现。
清理发掘现场 7月6日,记者从阆中市文物管理局获悉,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阆中市文物管理局共同开展的解元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出土了近百枚唐、宋时期的铜、铁钱币以及陶瓷器碎片,6座古墓墓室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据阆中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侯菊介绍,2009年工作人员进行田野调查时,就在解元乡东邻村1组庙儿梁墓地发现了古墓,并在此处设立了文物...
鲤鱼山坝发掘的战国墓 出土的遗物 出土的玉料 大量玉礼器出土、大型建筑基址被发现、良渚古城被发掘……自发现80多年来,浙江杭州良渚遗址不断有惊人发现。日前,良渚古城外围距今4700年至5100年的水利系统的发掘,再一次震惊了考古界,这项考古发掘也毫无意外地入选了近日评出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近日,汝南县民政局地名办工作人员和县文史专家一起,在三桥镇进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时,发现该镇霍埠口村一村民家中收藏有两块明代石碑。据鉴定,这两块石碑是明代大臣、“三部”尚书李宗延的墓志铭碑,距今已有400多年。 据收藏墓碑的李姓村民说,这两块墓碑是他前年犁地时挖出的。第一块墓碑是盖碑,上面碑文依稀可见,篆书雕刻,字体精美,字迹较大,共43个字。据县文史专家辨认,碑文内容是:“明资德大夫正...
【摘要】考古发现所见的北朝颈饰资料有实物和图像两大类,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宁夏和陕西5省,根据其形制可划分为串珠、项链、项圈、璎珞、披帛5类,尤以不同质地的珠饰穿连而成的串珠饰品最为常见。北朝时期的颈饰呈现出鲜卑民族服饰传统、中原汉族服饰审美以及西域特别是佛教文化三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北朝 颈饰 项饰 文化因素 审美观念 鲜卑 ...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工人近日在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据文物专家介绍,该甬钟应是从汉江上游冲卷至南郑。 6月28日上午,南郑县几名工人在圣水镇青史村汉江河段青龙滩大桥石墩加固维修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金属物体便立刻上报文物部门。 汉中市考古队专家初步鉴定认为,应为战国时期青铜甬钟。经测量,甬钟高37.5厘米、最大口径21.5厘米、壁厚1厘米,重约6.5公斤。专...
7月3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工人近日在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据文物专家介绍,该甬钟应是从汉江上游冲卷至南郑。 6月28日上午,南郑县几名工人在圣水镇青史村汉江河段青龙滩大桥石墩加固维修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金属物体便立刻上报文物部门。 汉中市考古队专家初步鉴定认为,应为战国时期青铜甬钟。经测量,甬钟高37.5厘米、最大口径21.5厘米、壁厚1厘米,重约6....
据报道,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6月25日宣布,在胜山市北谷町发现1亿2千万年前的动物化石。那些化石属于上半身骨骼,各连接部位保存良好,十分罕见。而发现这些化石的竟是当地一位小学生,即现年11岁的岐阜市小学生船渡翔琉,他前年参加该博物馆一个活动时,挖掘出了那些化石。 博物馆检查后发现,那些化石表面有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属于白垩纪前期的多臼齿类哺乳类动物化石。 其中一块化石长5厘米、...
6月30日,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在澄城县王庄镇柳泉村墓葬抢救性清理发掘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西周早期的龙钮形玉玺和青铜簋各一件。 昨日,渭南市文物旅游局稽查支队文物大队队长同学孟介绍,玉玺印面为凹面,内凹约0.2毫米,由十字界格区分。印文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画,初步分析第一个字为“龙”或“蜀”,第二个字为“鹿”,第三个字为“虎”,第四个字为“鹰”。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现随葬...
记者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文物管理所获悉,近日,乌拉特中旗文物管理所在文物复查中,对位于德岭山镇的烂营盘遗址进行了细致调查,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古道驿站遗址。 该遗址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由围墙和房屋等组成,围墙残高1米—2.5米,堆积层约1米多高,堆积有砖、陶、瓦、瓦雕等物件,根据遗存物及实地调查,初步判断它是一处黄河故道渡口遗址。 据初步判断,该遗址在清代中后期是连...
山西晋中猫儿岭墓葬群出土的铜印玺。晋中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日前从山西省晋中市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两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该市榆次区猫儿岭墓葬群新发现了战国至西汉初及明清古墓葬27座,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和土洞室墓3种。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石器、骨器、料器等各类器物,共计240余件(套)。 据介绍,猫儿岭墓葬群位于晋中市东北部的丘陵地带,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清代,长...
从今年4月份开始,由山西大学和大同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大同、朔州境内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人类化石遗迹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与发掘,现已在大同县、阳高县等处发现50余处旧石器时代及动物化石地点。这一新发现,将扩大泥河湾盆地的内涵和外延,对进一步探索大同地区远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月22日记者采访获悉,此次考古通过地层堆积、生物化石、C14测年测试三种方法,在大同县、阳高县等...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8日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苏格兰北部地区又发现100多件银器,包括硬币、胸针和手链残片等,据推测,这些银器属于古罗马时代晚期的手工艺作品。 苏格兰阿伯丁大学考古学院的高级讲师戈登•诺布尔(Golden Nobel)博士原本是在带领其团队对已有的发现进行更深入的历史背景研究,却意外地又找到了100多件银器,他们随后将这一发现发表在《古物》杂志上。这些银器包括古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