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东汉 长7厘米,高4.5厘米 河南南阳宗康墓出土
七璜联珠组玉佩,玉器,西周晚期文物,通长约87厘米,1991年三门峡虢国M2001号墓出土。 这件七璜联珠组玉佩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七璜联珠组玉佩的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十八件玉管与分别两行十二组的一百零三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其中有十四件玉管两两并排地分别串联于两行玛瑙珠之间,另有四件玉管则呈单行串联其...
春秋 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外径3.8厘米 环形,两件成对。纹饰作侧面的人首蛇身状。一件为两面阴线刻,另件一面呈阳线刻,束发鳞身,体态略有区别。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应一为男性,一为女性。
商代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5.6厘米 宽2.8厘 青玉圆雕玉人,猴面、跽坐、双手抚膝,头上齐眉短发,上衣缘及臀部。颈下有孔可供系佩。玉人生动写实,代表了商晚期玉雕工艺的水平。
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 年) 长39.2、宽10.2 厘米 1981 年新郑市采集 璋为六器之一, 《周礼· 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类两侧有扉牙的玉璋,清人名之为牙璋,最早于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历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时期尚沿用不绝。
西汉 直径9厘米,厚0.5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西汉 长7.4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 河南永城僖山汉墓出土
战国 直径6.1厘米,好径2.1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汉代 长9.5厘米,宽2.9厘米,厚0.3厘米 河南淮阳王店出土
战国 通长27厘米 征集
春秋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长14.6厘米 宽4.4厘米 玉质微黄,晶莹细润,虎形低首弓背,尾尖上卷。口与尾部各有一孔,以备系佩。虎身纹饰用粗细不同的阴刻线条和剔地的隐起面处理相结合。背部磨光。其纹饰古朴,造型生动,刻工精细。
西汉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180厘米宽125厘米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西汉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 长4.6厘米 宽2.5厘米 片状白玉,双面透雕。舞人形态翘袖折腰,着交领系带长衣,细部以阴线刻出,上下各有一孔,以备系佩。其纹饰简洁,形象写实。是汉代玉佩之标准器。
商代晚期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厘米 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6月10日上午,由河南省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故园青山——刘延涛书画特展》在河南省博物院隆重开幕。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河南省文联主席杨杰、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王广亚博士、台湾世界和平联合会执行总会长陆炳文以及刘延涛先生的亲属和来自两岸的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刘延涛(1908---2001)字慕黄,著名书画家、书法理论家。1908年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