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2年5月,滦南县渔民反映滦南县东坑坨发现一条古代沉船,随后我省文物部门对这个线索进行了走访调查,初步了解沉船的位置和基本情况,并在线索提供人家中见到两件据称是沉船附近出水的瓷器。 2012年10月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沉船线索进行补充调查,并印证了线索的真实性。同期发现另外一艘沉船,距离东坑坨1号沉船很近,但保存不如该船完好。2013年7月至9月,考古人员又对东坑坨沉船遗址进行了重点...
水下考古队员都配备有专业工具。 小杰 摄 除了文物,考古人员还要提取水、泥等样品。张瑞 陈波 摄 “中国考古01号”。 小杰 摄 中国考古第一船什么样?水下考古究竟跟我们看惯了的田野发掘有啥不同?……昨天,由河北省文物局与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14年度东坑坨沉船水下考古启动仪式”在唐山京唐港27号集装箱泊位举行,记者带着这一连串问号走上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
图为考古学家在安提凯希拉的古沉船遗迹现场进行发掘。 据外媒报道,被誉为“古代泰坦尼克号”的位于希腊岛屿安提凯希拉(Antikythera)沉船近日迎来新一季的考古活动,这艘能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吸引了大批潜水员和考古学家。 据报道,在经过对沉船遗址的测绘后,国际专家团队小心谨慎处理了一小批遗址中的文物,他们希望通过发掘和探寻水下55米深的遗迹,从而解开沉船的真相。 据悉,这些...
10月10日上午,在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我国第一艘专业考古船正式启动对晚清时期铜皮夹板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透露,此次水下考古是“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以来首航第二站,是在河北开展水下考古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战,填补了河北滨海和环渤海水下考古的空白,将对探寻我国北方古代港口的变迁沿革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铜皮夹板沉船位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
2012年5月,滦南县渔民在该县东坑坨海域发现一条古代沉船。我省考古部门在初步调查后,在东坑坨海域共发现了两艘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东坑坨1号沉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铜皮木船。但该船属于什么性质结构,所属的具体年代,是商船、民船,还是客船,船上载有什么东西,一切悬而未决。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几天前,我国第一艘专业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抵达曹妃甸海域...
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抵达辽宁省丹东市甲午海战沉船海域,执行为期一个月的水下考古任务。据丹东市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久前丹东海域建造一处港区时,发现在淤泥覆盖3米处,有一处体积庞大的铁质物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表示,发现沉船的海域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发生地重合。当时,致远舰、经远舰、扬威舰、超勇舰4艘战舰于卫国...
本报记者在日本拍摄的格林机关炮 摄/法制晚报记者吴海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日认定一艘丹东黄海海域的沉船系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目前战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专家分析称,“丹东一号”最大可能是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或黄建勋所率的超勇舰。 目前来看,已发掘的物件中,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 三大“发现”指向致远舰 对于为何判断为致远舰,首先是沉没地点。日本甲午海战后记录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现考...
打捞上来的经远舰残骸。 丹东黄海追寻北洋海军忠骨 9月30日是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我们仍然不能忘却,黄海海域曾留下北洋舰队四艘战舰和600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惊涛昭示的壮烈。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据媒体报道,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考古...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考古学家布伦登-弗雷,身穿先进的深海潜水服Exosuit。Exosuit能够让潜水员的潜水深度提高一倍。弗雷等考古学家将对发现安迪基西拉机械装置的古代沉船进行考察。安迪基西拉机械装置公元前2世纪制造,由40个青铜嵌齿和齿轮构成,据信是最古老的计算器 安迪基西拉机械装置,是在安迪基西拉岛的一艘海底罗马货船残骸上发现的。此前进行的研究显示安迪基西拉机械装置...
9月15日至24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德津市文物局组织考古调查队,在津市开展了湖南首次水下考古调查。通过声呐扫描、潜水探摸,发现古码头、沉船等水下遗迹。 “这是湖南水下考古零的突破,拉开了湖南水下考古的序幕。”9月25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此次水下考古调查领队张涛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在澧水津市城区段“试水” 在海洋考古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内湖、内河的水下考古...
近日,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Harper)宣布该国有关方面发现了1846年在北极地区神秘消失的两艘英国探险家船只之一的残骸,并表示这是历史性重大发现。自2008年以来,加拿大共筹划了六次主要的远征搜寻活动,彻底寻找了偏远和高寒地区的海床等,以搜索由英国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JohnFranklin)率领的这两支不幸的英国皇家海军“幽冥号”(HMSErebus)和“惊恐号”(HM...
蓝天碧海,金沙白浪,被誉为“潮汕屏障,闽粤咽喉”的汕头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海域交会处。这颗位于北回归线上“粤东明珠”,是广东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2010年7月21日,“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满载着出水的万余件文物离开南澳海域,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在守护了1000多个日夜后,全程护送打捞船驶往广州。而在水下考古队完成任务后,“南澳Ⅰ号”沉船守护工作转为常态化,边防官兵通...
宋元崖门海战遗址的考古发掘条件还不成熟,但完全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就是一例。 杨兴乐 摄 新会举行纪念宋元崖门海战735周年历史研讨会 20多年水下考古 宋元沉船仍是谜 为纪念宋元崖门海战735周年,9月11日至12日,新会区举行宋元崖门海战历史研讨会,来自新会本地及海内外共40多名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宋元崖门海战的历史文化价值。 研讨...
为纪念宋元崖门海战735周年,9月11日至12日,新会区举行宋元崖门海战历史研讨会,来自新会本地及海内外共40多名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宋元崖门海战的历史文化价值。 研讨会上,江西省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王立斌、新会区博物馆馆长林文斌、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总经理何艳芳以及赵氏、张氏、苏氏、伍氏、马氏、温氏等宗亲学者分别作了主题研讨报告。林文斌所作《新会崖门水下考古20年回顾》报告引发广泛思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