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浙江省文物局在今天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上,首次公布18项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比如杭州富义仓、宁波海曙督学行署、温州夏鼐故居等等。这些在城市发展中慢慢落伍的老建筑,如何保留时代印记又激活它们的使用价值,在新时代里活出新生命? 我们要说的主角就是这样的例子,它是省级文保单位,名为“清泰第二旅馆”,是杭州最早建立的商业性旅馆之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下榻于此。后来搬迁至仁和路22号...
近日,甘肃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阿克塞县申报的青崖子岩画榜上有名,标志着该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零突破。截至目前,该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据悉,青崖子沟岩画位于该县红柳湾镇大坝图村,分布在长约100米、宽约20米的山沟中,刻有各种人物、动物图形300多种,反映古时侯人们狩猎等内容。该岩画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该县先民生产、生活活动和最早绘画艺术的有力...
近日,作为全省第一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之一的酒泉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8065平方米,陈列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古建筑构件、古玩文物、书画作品及民俗物件1000多件(套)共5000多件,巧妙运用场景再现、图片、文字、实物等表现手段,将酒泉地方古旧民居街区风貌、生产工具、粮油加工、交通运输、收获储存、家居生活、风味饮食、传统习俗、乡村工匠等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相关科研人员联合公布了一项署名《揭示五千年前中国啤酒酿造配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人至迟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啤酒酿造的技艺。这一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科研人员通过对位于西安市东郊米家崖遗址灰坑H82和H78出土的疑似酒器的陶器器物内壁残留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米家崖遗址位...
王佳静在以色列大卫城当考古志愿者 在米家崖遗址发现的用于制酒的漏斗,漏斗内壁发现了制造啤酒的证据。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一项轰动全球的研究成果: 西安米家崖遗址发现5000年前中国人酿啤酒的证据 这几天,新华社、英国BBC、美国国家地理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媒体,都报道了一则与中国有关的科学新闻,说的是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中美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成果:...
当年米家崖遗址考古现场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刊登的一篇有关《揭示五千年前中国啤酒酿造配方》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引发世界众多媒体关注。在这一研究成果产生的前前后后,此“啤酒”出土地西安都发生过什么故事? 记者前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采访。 进驻遗址抢救性发掘 这一研究成果,所取样品来自米家崖遗址。米家崖遗址位于浐河西岸、灞桥区十里铺街道米家崖村东北600米处。早在1923年...
6月16日,中国(潍坊)第二届古陶瓷文化节将在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此次文化节是对2015年首届中国(潍坊)古陶瓷文化节的有序传承,更是对中国古陶瓷文化、对当前中国文物艺术品发展的深入挖掘和持续探索。 本次文化节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东省文物局、潍坊市委宣传部、安丘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流通专业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北京文物艺术品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山东省文物总店、...
中美研究人员23日报告说,他们在西安市米家崖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酿制啤酒的证据,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酿酒证据,说明中国古人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享受喝啤酒的乐趣。 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负责该项研究的斯坦福大学考古专业博士生王佳静说,现在的啤酒大多是由大麦或小麦等原料酿造而成,而他们发现的啤酒原料由黍、大麦、薏米和少量根茎作物混合而成,其中大麦不是中国本土培...
本周一(5 月 23 日),研究人员表示中国一处考古遗址中陶器上的残留物提供了 5,000 年前该国啤酒配方酿造的最早证据。根据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会刊上的一份研究显示,这些古物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包含东西方要素的“先进啤酒酿造技术”。从陶制漏斗和宽口罐上收集的淡黄色残留物显示出多种物质共同发酵形成的成分痕迹,包括糜黍、大麦、薏米...
2016年5月22日上午,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终于花落名家,14个砥砺革新、功业卓著的考古资产保护项目得以受封嘉奖,而辛勤耕耘的文保人也迎来他们的丰收时刻。颁奖仪式由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孙英民主持,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杜金鹏宣布评选结果,童明康、李伯谦、王巍、赵辉先生分别为项目负责人颁授奖牌和证书,业...
曾经有一篇热帖,说的是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秦朝的咸阳城,就只吃“开水烫白菜”。这让人有一种感觉:当时的中国物产匮乏、烹饪手段单一,“吃货”们并没有很多选择。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权威专家就用一桩桩考古结论证明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饭党”和“面党”已经出现了 “人类饮食结构和内容是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演进的过程并没那么剧烈。秦朝时间较短,很难全面...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3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5月23日报告说,在中国北方一处考古遗址发现的陶器中保存着大约5000年前的啤酒成分,而且在这个啤酒配方中同时含有东方和西方的元素。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报告说,米家崖遗址提供了中国啤酒制造的最早证据,表明人们在那个时代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考古学家在陶制漏斗和广口陶罐中发现的黄色残留物表明,在一起发...
苏州十梓街东端,靠近苏州大学门口处,有一幢古朴的老楼。对很多老苏州来说,这幢老楼并不陌生,它便是博习医院旧址。由于建筑材料选用的是陆慕御窑烧制的“金砖”,大家习惯称它为“金砖楼”。不过,随着最近“金砖楼”里的酒店和咖啡厅陆续营业,也引发了附近居民的担忧和质疑:百年“金砖楼”成为“创客空间”,经营起酒店和咖啡厅,这种做法妥当吗?这样有利于文物保护吗?带着居民们关注的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质疑...
酒罐 以色列Tel Kabri的迦南宫大约建于3,850年前的青铜时代中期。近几年来迦南宫的发掘不断带来惊喜:继2年前发现了40罐酒后,2015年又发现了4间装满酒罐的房间。 第一次发掘后,研究人员对酒的成分,特别是酒中的残渣,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酒罐内的酒被加入了松节油、香柏油、蜂蜜等不同的植物香料,使酒具有了不同的口味。伴随着2015年的考古挖掘,他们发现了4个相连且...
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凤纹卣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盖高11厘米,腹纵14.9厘米,腹横17.9厘米,底纵10.8厘米,底横12.6厘米。 卣是古代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一卣”的话。秬(音巨),黑黍;鬯(音畅),香草。秬鬯就是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在祭典结束后,常常将香酒洒在地上令“鬼神”享用或赐给有功的诸侯。 西周前期卣的数量倍于商,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