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北宋灭亡。宋徽宗之子,钦宗之弟赵构,于同年在陪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成为南宋开国皇帝。父兄尚在,实为非正常即位。为巩固皇位,赵构极力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继位不仅天地感应,而且患难之际,有神相助,表明自己称帝是秉承天意。“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便是神助赵构的民间传说。 ...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水仙这一中国传统观赏名花,相传为水中仙女所化,它凝姿约素、高洁脱尘、清秀俊逸,被誉为“凌波仙子”。历代文人雅士多喜以水仙为题赋诗作画,天津博物馆藏《水仙图》卷即是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名作。 赵孟坚(1199—约1267),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宋朝宗室。善画梅、竹、兰、石,画法扬无咎。尤善画白描水仙,用笔爽利流畅,风格淡雅。 天津博物馆藏赵孟...
宋(960—1279) 绢本 设色 纵26.7厘米 横397.3厘米 在天津博物馆众多的旷世珍品中,有一件类似连环画的故事画手卷,颇具观赏性和趣味性。这就是宋代无款《中兴瑞应图》卷。 中兴,通常指国家在国运衰退时出现的中途振兴,也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古人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此为瑞应。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靖康二年,金军掳掠北宋徽宗、钦宗等北去后,...
宋(960—1279) 绢本 设色 纵28.5厘米 横28.6厘米 金明池坐落在北宋东京汴梁顺天门外(今河南开封城西),是当时著名的御苑之一。每年三月由皇帝赐令开放,并与士庶于此共观龙舟争标,郊游赏玩,成为京城一大盛事。靖康之变后,赵宋王朝南渡,“争标赐宴”则成为历史的陈迹,不复存在。因此传世近千年的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成为我们领略当日繁华胜境的最直观方法。 ...
宋(960—1279) 绢本 设色 纵18.2厘米 横22.8厘米
宋(960—1279) 绢本 设色 纵193.5厘米 横160.3厘米 宋代画家范宽所作《雪景寒林图》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该图为三拼绢的大幅画作。白雪皑皑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山麓水际边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皴擦、渲染并用,尽显山石和枯木锐枝的...
宋(960——1279) 高2.8厘米 口径17.2厘米 底径9.2厘米 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据考证烧造时间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二十年间,因烧造时间短,数量少,在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之说。汝窑瓷器如此珍贵,在博物馆界和收藏界无不以收藏到汝瓷为至高荣誉。汝瓷现今传世不足百件,天津博物馆却珍藏着两件汝窑盘,故十分珍贵。盘高2...
宋(960——1279) 高6.5厘米 口径22.2厘米 底径13.5厘米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创烧于宋代,明、清、民国各时期均有仿钧窑的品种出现。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中含少量的铜,并创造性地烧出红色釉,由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是青瓷品种的创新与突破。而且这种窑变釉最大的特点是:“入...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
宋(960——1279) 高5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3厘米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创烧于唐代,盛于宋、金时期,止于元代。因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北宋时一度烧制宫廷和官府用的精致瓷器。烧制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等。又称“黑定”、“紫定”、“绿定”。早期多是浮雕莲瓣纹,中期以后是划花、刻花和印花,尤以白釉印花瓷最...
宋(960——1279) 高5.6厘米 口径19.5厘米 足径12.3厘米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据此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官窑,现称“汴京官窑”,亦称“北宋官窑”,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
宋(960—1279) 高11.2厘米 口径5.1厘米 宽7.1厘米 足径4厘米、
该器高17.2厘米、宽10.4厘米,青玉质,质地纯正,局部有黄色沁,体大且造型浑重、气韵宏伟。整体采用镂雕、浅浮雕兼细阴线的雕琢技法,制作工艺复杂细腻。龙眼瞠目圆睁,龙眉粗重浓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龇出尖利龙齿,龙唇上下翻卷呈卷云状,颔下有须,腮部饰火焰纹,颈上饰鳞纹及粗密的鬣,头顶雕龙耳及粗壮的龙角。沿颈向下为管状,一边穿三孔。 此件青玉龙首饰为传世孤品,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有同类型器物出土或...
清 纵43厘米横301厘米 按宋友功未见史载,原为吴三桂部将,官游击。吴三桂于顺治元年(1644)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其部将亦受到相应封赏。诰文云:“(宋友功)随本王同心协力,开献山海关迎候皇叔父摄政王有功,升授三等阿达哈哈番,准袭四辈。”“皇叔父摄政王”即多尔衮。阿达哈哈番为满语爵名,清初所定世爵,乾隆元年(1736)定汉名为...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明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此,《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咏宋代瓷枕曰:“修内当时秘,千年制朴淳。通身辞火气,彻体蕴精神。木以阳城重,玉非荆国珍。不须更鼓响,防值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