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发现文物点之一——南静池古寺曾在此依山而建。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西安市在长安区新发现多个文物点,其中新石器时代古先民曾在秦岭山前形成聚落、清代曾利用山崖建造寺庙等,都属于重要发现。 上堡子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位于杨庄乡上堡子村东台地之上,东、西、北三面为小河,南面近山,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在村中断崖处发现的遗迹有灰坑、灰层,文化层破坏严重,表土层下即有灰坑开口,灰坑最深达4米。遗物主...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近日对规划中的重庆南川至涪陵铁路全线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共发现东汉至明清时期文物点35处。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本次调查发现的35处文物点时代跨度大,从东汉至明清时期,包括了9处古遗址、25处墓葬、1处古石桥。 其中,位于重庆武隆县鸭江镇的东汉至六朝遗址、南川区南城办村堡五社红房子唐代遗址、南川区东城办大铺子十社大坪宋元遗址为重点文物点。古墓葬主要为宋、明、清3个时期,...
平凉市在近年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新发现文物点22处。 今年4月份以来,平凉市文物普查人员充分应用高科技设备,采集文物标本,详细登录电子信息数据,建立翔实的第一手电子档案及纸质文物档案资料,并作为样板和典型在全省进行了推广。目前,全市田野文物调查已覆盖除崇信县外的5县1区,复查已登记文物点180处。其中崆峒区新发现文物点3处,静宁县新发现文物点3处,庄浪县新发现文物点1处,灵台县新发现文物...
日前,笔者从大新县博物馆获悉,该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发现新文物点30余处。 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开始,历时5年,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大新县采取分时段分区域的工作方式深入全县1346个自然屯进行拉网式普查。目前共发现新文物点30余处,其中有桃城镇宝贤村崖洞葬、爱国村大王古塔、德立村头马屯古城墙等...
记者从河北省沧州市文物局了解到,近期河北省文物普查队在沧州市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新发现各类文物点240多处,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等。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自7月2日开始,计划用一个半月时间,对沧州辖区内地上、地下、水下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工业遗产以及沧州武术、杂技文物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登记和信息采集。 据了解,文...
记者近日从省文化厅获悉,丹东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自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截至6月30日,全地区共普查文物遗址228处,新发现文物遗址161处,占全省普查总数的近1/10。其中凤城东山山城、二道河拦马墙,宽甸的太平哨边墙、岔沟边墙,东港的孤山山城和杨家大院等遗址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丹东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为确保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出成果、见实效...
记者日前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野外工作,截至目前,该中心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共发现不同类型古代遗存近百处,年代涵盖战国至明清时期。 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部部长盛立双介绍,该中心组织开展的大运河天津段文物资源调查工作从今年5月份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野外工作,共发现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基址、古码头、沉船点、古窑址等不同类型地下古代遗存近100处,年代涵盖战国...
苏州文物普查人员日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了105处地上文物点。以民国建筑为代表的20世纪遗产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5个历史街区、39个历史地段,当散落在各地的历史遗产被重新发掘后,古城苏州的“历史家当”统计数据将再度被改写。 散布于苏州古城区中的大批明清建筑是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重点,目前,这些中式传统建筑大部分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而建造于20世纪前半期的...
近日,昌都地区贡觉县文化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期摸底调查工作中,发现多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 贡觉县文化局在莫洛镇然木村附近发现查穷卡遗址和查穷卡玛尼堆石刻群,在哈加乡曲卡村发现贡觉宗遗址,在哈加乡仁达村发现仁达摩岩石刻群和多达拉康遗址,在哈加乡边巴村尼夏寺内发现重要古代壁画,在哈加乡多坝村发现扎果寺庙遗址等。经调查,哈加乡边巴村内的古代壁画,保存面积达180平方米,壁画较为完整...
由于墓葬原址已不适合壁画保护,日前,我市首座明代壁画墓地开始实施搬迁。 昨日,在重庆市考古所位于永川区凌阁堂的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这座于今年4月发现的重要考古成果,在地震后依旧保存着完好结构,内部精美壁画已用特殊材料覆盖,考古人员正对其进行切割分块,对其实施异地搬迁。长方形衬板、坚固钢条铁座、凹形长条……各种看似奇怪的设施与器材错落有致地架设于重庆首座明代壁画墓葬之中...
道教碑刻 近日,达州市通川区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北外镇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3处,其中张家坝的汉代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据了解,从4月14日起,区文物管理所在历时二十余天田野地毯式的调查中,在北外镇新发现13处文物点,其中包括汉代遗址1处,汉代墓群1处,崖墓(群)2处4座,明代墓葬1处,清代墓(群)6处,古寨1处,道教碑刻1处。 据该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川区以前也发现过...
一块面积有5000平方米的农田竟是清代乾隆年间从北京琉璃厂迁往琉璃渠村的古琉璃窑址。8日,北京门头沟区文委公布了今年新发现的10处文物及文物遗址。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这10处文物和遗址是今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龙泉镇琉璃渠和龙泉雾两个村内发现的,其中古遗址1处、古建筑1处、墓葬群1处、石碑7处,包括清代邓家大院遗址、清代古琉璃窑址、辽代古墓葬群以及明代成化年间的圣旨碑、清代同治年间的修井碑...
记者近日从湖北省文物局获悉,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工作人员在南漳县三个镇一次性发现300多个文物点,其中绝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的文物。 2007年10月以来,湖北省文物部门在襄樊市南漳县板桥镇率先进行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工作。襄樊市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叶植介绍说,迄今为止,他们在南漳南部的板桥镇、东巩镇和巡检镇,共发现300多个文物点,其中27处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反映清代乡土风貌的碉堡...
茅草梗石刻造像 昨日,记者从重庆市考古所获悉,考古所近日在位于大足县的重庆市玉滩水库工程库区勘探时,发现文物点49处,其中古墓葬42处、古遗址3处、石刻造像4处,时代延续从东汉至明清时期。专家表示,在发现的4处石刻造像中,茅草梗与双河口两处宋代摩崖造像雕刻技术精湛、保存较好,丰富了大足石刻的造像内容和题材,更为研究大足石刻的工艺及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并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