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巍峨的布达拉宫矗立在高山上,白云在金色的宫顶上飘浮,蓝天下显得格外壮观。作为西藏文化的顶峰代表和达赖喇嘛的宫殿居所,布达拉宫的保护举世瞩目。7月16日,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布达拉宫的保护是一流的,那些没有亲眼看过布达拉宫的人,没有资格对布达拉宫的保护工作说三道四。 “布达拉宫是土木结构,有13层高,又是建立在山上,必须对重量进行控制,否则,布达拉宫将承...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发改委主任乔峰告诉记者,今年7月上旬,甘肃省政府委托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保护维修进行总体规划。 拉卜楞寺旧称“扎西奇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是中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为甘、青、川交界地区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学科齐全、修学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48年,...
天山网讯(通讯员赵春华摄影报道)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的新疆北庭西寺遗址保护工程进展顺利,目前文物展厅和遗址保护棚建设主体工程已近尾声,累计完成投资1280万元。北庭西寺遗址始建于10世纪—13世纪之间,是高昌回鹘建造的王家寺院,历经风剥雨蚀寺院损毁严重。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从2006年开始对北庭西寺遗址进行保护开发,预计在2008年,对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完全开放,向世人展现其“庐...
近日,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委托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河拉卜楞寺保护维修进行总体规划。 拉卜楞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西北地区最高佛教学府。此次保护维修是拉卜楞寺建寺以来最大规模的整体保护工程。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已开始实地勘察和测绘工作。
甘肃各地文博单位馆藏的近300件病害缠身的珍贵青铜器日前完成保护修复,开始公开展示。 此次得到修复的近300件珍贵青铜器,其中许多是国家二级以上文物,修复内容包括器物表面清理、有害锈去除、器物整形与补配、表面封护等。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专家参与了保护修复过程。
继“3.3亿文物保护计划”、总投入达6亿元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实施之后,从明年开始至2015年8年间,北京市将投入12亿元人民币用于文物保护工作……记者昨天从“市文物系统20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上获悉,《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2008-2015年)》已获市长办公会通过,该规划将...
甘肃日报敦煌讯 (记者谢志娟)正在进行的中日合作研究保护敦煌莫高窟第五期项目中,文物保护专家采用无损光学调查对第285窟壁画技法进行调查,初步查明了壁画制作、颜料使用等情况。 敦煌壁画通常使用粉碎的矿物或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色素作颜料。受到老化和损伤的影响,壁画色彩出现剥落和退化,现在很难用肉眼看清残存的痕迹。借助光学调查技术,有可能查明退色和损伤壁画的绘画材料和技法。目前,无损光学调查技术已在莫高...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长敏,副主任李遵英、张振江、王中联、张振东、许昆峥、傅世武,秘书长王志勇一行,对我市实施《文物保护法》工作进行视察。 我市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处,各类文物保护点1200余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各类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精品2942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品...
一千多年前高昌回鹘王国在西域北庭建造的王家寺院——西寺如今正得到全面修缮,遗址保护工程进展顺利。 7月11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一座宽为96米,长为66米,高为24米的保护大棚已经将西寺遗址完全地包围,从外面已经看不到西寺的模样,工人们正在浇铸混凝土,进行主体工程最后的收尾工作。爬上已经成形的保护大棚二层平台,看到西寺安静地卧在钢筋水泥中间,只是在高高的塔吊下,已经不见了往昔雄伟的模样。 据...
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大庆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在大庆第一座水源地———供水公司一分公司西水源举行。 市委副书记忽培元,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尤靖波为我市首批18处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之一———西水源揭牌。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强讲话;市政协副主席于智玲宣读市政府文件,公布市政府批准的首批18处市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名单并颁发证书。 崔强在讲话中说,现代工业遗产是大庆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传承千年、纪念关羽的襄樊古刹“汉圣庵”终于被彻底拆除了。“汉圣庵”是一处明代建筑,殿内原设关羽、刘备和张飞像,是民间重要文化活动场所。民国时期,庵内又设忠烈祠,供奉辛亥革命领袖之一襄阳人刘公和在抗日战争中捐躯的张自忠将军。1998年,庵内大殿被拆除,2007年7月6日午夜,仅存的“汉圣庵”中殿也被拆除。令人关注的是,多名拆迁人...
7月9日,记者从遵义市文化局获悉,素有贵州“文化富矿”之称的遵义目前已经查明有文物1000多处,为此该市将通过打造长征文化品牌、播州土司文化品牌、抗战文化品牌、沙滩文化品牌等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遵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现全市查明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9处...
新华社贵阳7月10日专电(记者周芙蓉)记者日前获悉,意大利政府将向我国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贵州省提供200万欧元低息贷款,用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娄清介绍,贵州将利用这笔贷款,从苗族文化入手,以村落文化环境保护为重点,按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相关要求,做成一个既保护民族文化,又能让村民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项目。 娄清说,当前的旅游开发已经危及到民族文化村寨的生存和...
“文化遗产保护不会是一阵风,不会只留下很少的痕迹,而是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于在整个民族的生活中长久地发生效益。关键在于,要不断提高对民族灵魂的呵护意识。” 6月29日,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22届年会暨日照现代民间绘画研讨会上,一批从事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的专家济济一堂,就中国当前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诸多建议。 就...
金黔在线讯 7月9日,记者从遵义市文化局获悉,素有我省“文化富矿”之称的遵义目前已经查明有文物1000多处,为此该市将通过打造长征文化品牌、播州土司文化品牌、抗战文化品牌、沙滩文化品牌等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遵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现全市查明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县级文物保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