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24日,“吉语迎春 清宫文物特展”在沈阳故宫开展。于海洋摄 “吉语迎春 清宫文物特展”24日在沈阳故宫开展,此次展览遴选了50余件带有吉语纹饰的清宫文物,通过对福、寿、喜、大吉等纹饰的展示、解读,让观众欣赏文物的细腻之美,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字历史,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展出的清宫文物。于海洋 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游客欣赏歙石福寿池长方砚樊成柱摄 1月16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黄山市政府主办的“文珍染翰——故宫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暨徽州贡品展”在黄山市徽州文化博物馆专题厅展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 游客在参观展品 樊成柱 摄 黄山市所在的古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当地出产的“徽墨”“歙砚”等文房用具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自2016年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以来,故...
沈阳故宫——昔日的盛京皇宫。作为有清一代的龙兴之地,这座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的皇家宫阙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相继营建并使用的朝堂殿宇,也是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四位皇帝东巡驻跸和尊藏珍宝的重要场所。 目前,“来自盛京——清宫生活用品展”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沈阳故宫珍藏的清宫遗珍来到北京,向观众讲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皇家历史和深宫岁月。 皇太极龙袍成一级文物 “在等级...
颐和园“御宝璆琳——清宫旧藏玉器特展”在德和园景区开幕,将持续50天。记者了解到,现场共展出93件清宫玉器,涵盖礼制、祭祀、陈设、收藏等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当一部分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挚爱珍宝,也是清代玉雕巧匠的艺术杰作。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时期,是清代在京师西郊的重要皇家园林之一。晚清时期,颐和园更是成为晚清慈禧太后居住、理政的地方,这一时期,大量珍贵的宫廷玉器被收藏在颐和园,...
“故都旗装—沈阳故宫珍藏清宫旗袍展”,18日在沈阳故宫拉开帷幕,10余款清宫后妃日常穿用的旗袍纷纷亮相,将清宫旗袍的雍容华丽与皇家风尚展露无遗。 作为清宫服饰重要的典藏之地,沈阳故宫以本馆珍藏的清宫旗袍和各类旗袍衣料而享誉海内外。此次举办“故都旗装—沈阳故宫珍藏清宫旗袍展”,以期让观众领略清宫服饰的典雅、高贵,品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古代旗袍的优美与绚丽。 据介绍,盛京(沈阳)...
填色、勾线、烧窑……在被称作“京城第一窑”的京彩瓷博物馆里,传统的纯手工绘瓷技艺得到完整沿袭。为了将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几代工艺大师们在点滴勾勒中寄托着执着的“工匠精神”。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src="http://www.wenbozaixian.com/data/upload/ueditor/20180916/5b9db056b89f8.jpg" style="text-alig...
许多人都知道板蓝根是一种药材,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板蓝的茎叶同时也是染料。它作为靛蓝染料,曾在中国广泛使用,就连乾隆皇帝的龙袍也少不了它。记者从中国丝绸博物馆获悉,该馆主持的“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科学的复原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真实还原了清乾隆年间宫廷服饰的染色色谱。这套“乾隆色谱”共有40多种,已经恢复出33种。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染色实验室,副研究馆员刘剑向记者出示了“乾隆色谱”。各种颜色的名字...
在清代宫廷,手串成了帝后们颇为喜欢的佩饰,从许多清宫绘画中可见一斑。清宫收藏的手串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类十八子手串,制作精巧,流行不衰。 水晶手串 清宫旧藏。水晶珠18颗,粉色碧玺结珠与佛头。背云为椭圆形扁平翠片。坠角为镀金钟形件嵌红宝石。水晶珠串呈现出通透明净的气质,而碧玺结珠与佛头、翠绿的背云片与红宝石的坠角显示出华美的气派。 手串即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一线来贯穿...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资料图片) 今年4月的香港拍卖季,有一件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十分引人注目。此碗直径14.7厘米,“康熙御制”红料款,估价逾2亿港元。 御制珐琅彩花卉碗(见图),十分罕见地以粉红作地,花式开光绘群芳,暗溢清香,诚为登峰造极之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御制珐琅彩花卉碗,同着粉红为地,绘花相异,但论色调、布局,却能与此匹配。二碗巧夺天工,同以罕色作绘...
记者从24日召开的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将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并将深入开展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当日介绍说,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历时4年发掘,已探明18万平方米。现已发现、保护的各时期与道教有关联的遗存、墓葬、窑址、崖洞等29处,发掘面积逾4500平方米。 专家认为,大上清...
大上清宫遗址 大上清宫遗址 4月26日,“第四届全国融媒体看江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中华道都鹰潭。全国媒体记者共同聚焦了我国迄今为止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时代序列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观特征的天师正一教祖庭遗址。 根据考古专家勘探初步推断,大上清宫遗址的占地面积为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探明18万平方米。现已发现、保护的宋元明清时...
清 医疗器具 长14.1厘米、宽13厘米 这件推背器是清代宫廷所用的医用物理治疗器具,可隔衣在身体上滚摩,治疗肌肉酸疼,促进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骨、活气血的目的,并能助药力,起到药物之所不及的作用。
记者10日从江西省鹰潭市官方获悉,“道教祖庭”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成功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龙虎山大上清宫是道教“千年祖庭”的基址,素有“仙灵都会”、”百神授职之所“等美誉。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是历代张天师禅宗演法、修行传箓、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 经专家认定,大上清宫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揭露地层关系最清晰、...
故事要从2014年的3月说起。 彼时的江西省鹰潭市,将于当年的年底举办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为了承办这项国际性的盛事,鹰潭市决定在龙虎山重建于上世纪30年代毁于大火的上清宫,作为活动场所。龙虎山道教协会辗转联系到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月,中心的副所长崔光海和项目负责人陶金一道,来到了龙虎山,为上清宫的复建出谋划策。在此之前,陶金已经设计了包括茅山德祐观在内的数座道观。...
“徐步仙宫里,松筠拂槛齐。”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受箓及举行重大醮仪的宫观。坐落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大上清宫规模居江南宫观之首,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之誉,后因大火焚毁深埋于鹰厦铁路基建废土之下而隐退于历史长河。 1月21日,记者探访大上清宫遗址了解到,自2014年6月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重现天日,历时近4年,遗址发掘面积已达5000平方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