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16日从2018湖南考古汇报会上获悉,地处洞庭湖畔的孙家岗遗址已揭示逾200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器形与纹饰寓意丰富的玉器。 考古专家认为,随着对该遗址的继续挖掘以及对出土文物的整理和研究,一个代表湖南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或文化类型--孙家岗文化将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也将使学界重新审视洞庭湖区史前文化在夏商文明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孙家岗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阳平原...
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8个月的考古发掘,位于湖南岳阳市华容县的七星墩遗址取代常德澧县鸡叫城,被确定为目前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七星墩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良智14日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该遗址的双重城、壕结构在湖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史前城址的发展演变及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兴衰等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位于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因内圈有7个三至五米高的土墩,地理分布形似北斗七星得...
湖北荆门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0日入选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 当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公布了2018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及国外一项考古新发现。 据了解,湖北省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与沙洋县文物管理所共同主持发掘。 该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
记者从山西省垣曲县自然博物馆获悉,当地村民日前在修路时,在黄土堆里发现一些石制工具,经文物专家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 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村民张宏博说,我们在网上查找,经过对比发现这些像极了远古人用的一些石器,像是那时候的人生活和劳动所用的工具,就赶紧送到博物馆给专家看。 记者在垣曲县自然博物馆看到,此次发现的石制工具有数十种之多,多数粗厚笨重,造型简单,有一些石器和我们现代的工...
图为本次展出的“宽把带流黑陶盖杯”。张颖绿荞摄 “古韵茶香——镇江博物馆藏历代茶具精品展”18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涵盖130件套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与茶相关的陶器、瓷器以及银器等展品,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茶文化。 据介绍,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当时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汉代至两晋时期,饮茶已较为普遍。唐宋时期,茶道风靡,茶肆、茶馆、茶坊...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8日,耶路撒冷,以色列考古学家手持一个罕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制面具。这一石制面具是在Pnei Hever地区发现的,目前在洛克菲勒考古博物馆保存。面具是由粉黄色石灰石制成的,面具的周围有4个洞,可能是为了便于戴在脸上或者绑在什么地方进行展示。
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该所今年对位于长春市农安县永安乡的五台山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灰坑、房址等各类遗迹50余处,出土各类陶器、玉石器、骨角器500余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一地区的史前生产生活。 据五台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王义学介绍,在2017年发现大量遗存的基础上,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今年继续对五台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队从4月开始进驻五...
11月3日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近日在襄阳市保康县穆林头遗址,发现一处较高级别氏族墓地,随葬品数量丰富、器物精美,玉钺、玉璇玑、象牙管等出土器物,更是屈家岭文化考古首次发现,对研究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有突破性意义。 保康穆林头遗址地处重阳盆地的紫阳台地上,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距沮水面高3-5米。该遗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去年至今,为配合“长江中游文明进...
经过8年的发掘,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考古工作有了重要收获。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河西走廊一带铜冶炼活动规模空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冶金区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发布了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考古发掘信息。信息显示,河西走廊的冶金活动在距今约4100-4000年的马厂文化晚期就已存在,至距今4000-3700年左右的西城驿文化时期,冶炼活动规模空前。西城驿文化和齐家文化在冶金遗址多有共存...
新华社成都4月26日电(记者童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6日公布,四川阆中村民修蓄水池发现的灵山遗址历史可上溯至距今4500年至5000年,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灵山遗址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文成镇梁山村,是当地村民在灵山山腰台地修建蓄水池发现的。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充市文管所、阆中市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展开了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
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现场。全凡华 摄 中新社湖北荆门6月13日电 (全凡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2日联合宣布,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12座。 专家认为,王家塝地点应是城河遗址屈家岭文化的大型墓地,其等级高、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在长江中游地区较为少见。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最初发现于1983年,根据采集到...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 高14.1厘米 宽10.4厘米 龙,是古人心目中的神物。中国人素有崇龙信龙的文化传统,故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国家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脊梁。在封建社会,龙又比作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据此可知,那时人们认为龙满身有鳞,能伸能缩,能粗能细...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高6.9厘米 宽4.7厘米 质地为青玉,正面阴线雕兼镂雕正视站姿展翅,爪下连人面及最下面一兽面,用浅浮雕琢制而成。 在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山东龙山文化应属鸟崇拜的氏族部落,此玉饰有可能是山东龙山文化先民借鹰的凶猛矫健之力来降服敌族,并作为图腾崇拜的“族徽”之用。此玉饰不仅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珍品,也是山东东夷族鸟图腾崇拜的物证。
新石器 纵8.5厘米,横7厘米,高3厘米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土地之一,当地土著人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早在四,五万年前,其祖先就渡海来到这里繁衍生息,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这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是早期土著人狩猎,采集用的工具,它是由一种叫绿石的硬质石头打制而成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新石器 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出土 高4.4厘米、宽3.8厘米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等。(撰稿:梁丰 张润平 王月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