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款帽筒高29.5厘米,内口径11.5厘米,壁厚1厘米,呈圆柱形,高筒状,胎质厚白,瓷质细腻。器身有镂空装饰。它的工艺属于粉彩,取圆筒状造型,筒壁上下,间错地镂开六个梅花瓣窗,窗沿有突出缘线,施以赭色勾勒。主题图案是古朴典雅的寿字,还有鲜艳的梅花,筒口采用了环形装饰,环绘着如意构图样的寿桃。传统文化中,喜用谐音隐喻,梅与眉谐音,梅借代了眉。这款帽筒的文化创意明显是用了“眉寿”的典故。 这款帽...
帽筒乃中国瓷器中常见的一种,其形制单一而画意繁琐,也恰恰是诸多美丽的绘画,从而使这种造型单调的帽筒充满了活跃的情趣和生气。今介绍四件帽筒与大家共同欣赏。 图1:近代墨彩“暖春图”花鸟帽筒。作者石宇初模仿老师刘雨岑作品,他采用夸张手法以墨彩绘一鸟巢筑于合欢树间,巢中小鸟张口待哺,母雀口衔小虫而归。画家将禽鸟喂食的刹那情景,以惯用的工笔技法加以细腻生动的表现,使墨鸟绘制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无论...
这件青花帽筒与众不同,颇有传统水墨画韵味。“此类黑青花瓷,系窑内还原气氛不足所致。但不能排除故意为之的可能性,让青花在釉下呈现出中国传统画的艺术效果。当然,难违的是天意,故色佳者历来甚少。”(参阅鉴藏家高阿申著《瓷器收藏实鉴》)。 三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星宿。左系寿星,右为福星,禄神居中。技术娴熟的画师“胸有成竹”,以书法笔意运用自如,竹叶簇迭富有质感,枝节纤细极具张力。人物形象的描绘,看似...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清初嘉靖年间,盛于康雍乾三朝。初始,“帽筒”用于置放帽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居家摆设。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渐渐成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帽筒”的制作工艺、制式、纹饰绘画等都能反映出当时的名俗风情,比如,从帽筒上可以看出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在北方,帽筒更多体现“官文化”,加官晋爵时,亲朋好友常会送帽筒祝贺其“高升”;在南方,帽...
图1 图2 图2-2 一 瓷夫人 不知从何时起,家中开始有了帽筒。陆续地多了。当然也不算太多。橱子上,桌面上,几子上,柜子里,以至于床上,都有它的踪迹。对我这个藏品不太多的人来说,也算一种狭义的洋洋大观吧。 顾名思义,帽筒是用来放帽子的,它不过就是一件高二十八九公分、口径十一二公分、或方或圆的瓷筒子,饰有图案或者字画,有些还开着海棠形的孔。起初只是做官的用来放...
帽筒,顾名思义是用来放置帽子,属于一种生活用具。它兴起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近年来,名窑、官窑瓷器的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帽筒因其存世量大又不乏精品,逐渐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新贵。 早期的帽筒主要是官员使用,相当考究,多数是六方形、还“开窗” (指镂空设计)用来通气和放熏香。进入 民间之后,帽筒功能慢慢发生变化,转变为厅堂的陈设瓷。百姓住家厅堂陈设,讲究̶...
山东 田军生 曹 琳 民国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较为活跃和较有特色的一个时期。它的发展既有晚清的“痕迹”,又有新文化的展现,还有西方文化的渗透,产生了许多有时代背景特色和创新的艺术品。在这一时期的陶瓷彩绘艺术中,刷花瓷绘艺术脱颖而出,成为民国时期具有鲜明的风格和文化特征的新时尚彩绘艺术品之一。刷花把中国文化的气韵和诗情元素糅合为一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技法相融合,亮丽而不妖艳,淡雅中显现着...
几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面为光绪典型的橘皮釉,开窗硕大,应为光绪早期胎体。三面绘通景人物,三面为书法。 帽筒绘采芝寿世图,画面上一高士、一小童从山上采药归来,高士神态祥和,彰显隐士之风,小童天真烂漫,脸上挂着...
图1 曾熙款帽筒 图2 曾熙款帽筒画面展开图 图3 曾熙先生像 河北 陈树群 几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