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目前,被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的甘肃天梯山石窟正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系列修缮活动,以吸引更多游人“慕名而来”。图为3月底,正在修缮中的天梯山石窟。冯志军摄 在中国多地文物古迹因近年不断激增的汹涌客流“冲击”而被迫出台“限流”措施的背景下,被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的甘肃天梯山石窟正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系列修缮工程,试图进一步丰富参观内容,以吸引更多游人“慕名而来”。 3月底,一场透雪将经历了...
11月18日,记者从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部门了解到,为期3年的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全面修复工程日前在中国“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启动。修复工程结束后,“离家”50多年的一批文物届时将返回原址与天梯山大佛“团聚”。 武威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约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大坡山南崖绝壁间,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石窟鼻祖”。据史料记载:石窟造像其规模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千姿百态,可与敦煌...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于近日正式启动,大批珍贵文物的全面修复和原址回归在半个多世纪后成为现实。这意味着被历史文献考证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与藏于此的文物将告别长期的“分居生活”。 记者8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管理处共同组成的工作组计划修复壁画327.4平方米,塑像76身,预计3年后将可基本完成。这批珍贵文物预计将在修复后安置回天梯山原址保存和展...
始建于北凉时期的天梯山石窟有中国石窟“鼻祖”之称,在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省博物馆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抢救性修复天梯山石窟塑像20身、壁画约90平方米。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60公里的黄羊河畔,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称为中国石窟“鼻祖”,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58年,因修...
9月21日至22日,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带领有关专家赴武威市专题调研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保护工作。初世宾、王旭东、俄军、苏伯民、樊再轩等专家和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同志等参加调研。9月21日,调研组在武威市召开了“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塑像抢救保护修复项目”阶段性验收会。与会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现场查看了保护修复的壁画塑像,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认为,已...
甘肃武威市《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已正式得到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复,这意味着被当代史学界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将得到系统保护和修复。 记者8日从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获得如上消息。所长王奎说,该石窟因年代久远,经风吹日晒和大雨侵袭,多数裸露在外的洞窟本体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和损坏,石窟内壁画也多有脱落现象。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甘肃武威市《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已正式得到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复,这意味着被当代史学界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将得到系统保护和修复。记者8日从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所获得如上消息。所长王奎说,该石窟因年代久远,经风吹日晒和大雨侵袭,多数裸露在外的洞窟本体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和损坏,石窟内壁画也多有脱落现象。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rd...
【摘 要】 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采取运用传统的修复方法,对其中的一尊彩塑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保护。对彩塑断裂缝隙处先进行“注水法”处理,后采用灌浆分层填充修复,掺入聚醋酸乙烯乳液、糯米汁作为胶结剂,并选用5%Paraloid B72对未处理残损部位表面采取渗透加固及封护保护。修复效果令人满意,此方法可用于其它泥质文物修复。 1、前言 ...
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如今,天梯山石窟里绝大多数石雕塑像和彩绘壁画被严重破坏,其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遭遇严重损伤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