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段文杰 临摹莫高窟盛唐130窟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 设计师楚艳艺术再现唐服 近日一段“西安唐人街快闪唐仕女宫廷舞蹈”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唐人风韵显露无遗,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宫廷舞蹈的街头表演为何会吸引大众的眼光;演员的唐代服饰穿对了吗;妆容画对了吗;我们要做些什么来助推人们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喜爱度”,让人们有参与感和互动性;当下年轻设计师,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接近...
纱绣女袍、刺绣女龙袍、对襟女褂、刺绣高跟小脚鞋、刺绣船鞋、刺绣枕顶……真实的清朝女子服饰到底是什么模样?今日,“清朝闺秀服饰展”在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正式开展。30件清朝上流社会,尤其是贵族、官宦家眷中的女性穿用服饰集体亮相,向观众展现了清朝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红色锻地刺绣披肩领女龙袍(清代)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满、汉民族融汇互补、丰繁...
记者17日从上海奉贤区了解到,16日下午,奉贤区庄行镇邬桥社区张塘村一在建工地称发现一处古代墓地。目前,文物部门已经赶到现场并展开发掘工作,现场已出土三具棺木以及大量古代服饰等珍贵文物。 参与现场挖掘工作的奉贤区文物馆馆长张雪松称,这是一处较有规模的墓坑,暂时发现三具棺木。其中西边的两具已被“扰乱”,而东边的一具保存完好,目前现场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 据张雪松介绍,根据墓葬的形式、...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不小心滑落的“玉搔头”就是玉簪。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而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钗以装饰为主,又名花钗。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 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
中国服饰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体问题差距大,纯粹由文字出发而作出的说明和图解,所得知识实难全面。如宋人作《三礼图》,就是一个好例。但由于官刻影响大,此后千年却容易讹谬相承。如和近年大量出土文物铜、玉、砖、石、木、漆、刻画一加比证,就可知这部门工作研究方法,或值得重新着手。汉代以来各史虽多附有舆服志、仪卫志、郊祀志、五行志,无不有涉及舆服的记载,内容重点多限于上层统治者朝会、郊祀、燕享和一个庞大官僚...
宫乐图 局部 人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衣居于首位。自古以来衣冠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既有保护身体的实际功用,更是标识社会成员身份最为直观的表象。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均将建立健全服饰制度作为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内容。服饰禁例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颇为典型的一类,通常由统治者以诏令形式颁布,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从服饰禁例这一视角还原中国古代着衣生活情境,能够发现更...
宋代《荷亭儿戏图》中母亲着装即为对襟直领褙子 戴白帢的魏晋男子(湖南长沙晋墓出土陶俑) 穿褙子的宋代厨娘(河南偃师酒流沟宋墓砖刻) 彭丽媛随习近平主席出访时大方得体的服饰,近来引起世界时装界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广泛关注,同时引发了国内服饰市场的一股复古之风。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人的审美迥然不同。比如衣服的颜色,先秦时期视白为吉,但有些朝代则视白为凶;汉代 “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广东新语》在葛、麻之外,还提到用竹皮、木芙蓉茎皮析丝捻线织成的细布,称为竹布、芙蓉布,同样适于做夏服。 欣赏传统诗词,时而会读到关于"试衣"、"换衣"的描写,如李清照有"乍试夹衫金缕缝"之句。原来,古人随着季节的转换,会有规律的换穿面料不同的服装,"试衣"是指初次试穿为新季节预备的衣服,"换衣"则是说,随着季节转换,服饰也要来一次彻底的变更。"试衣"、"换衣"虽然属于生活琐事,但能让人真切...
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一定的社会压力,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 玉佩是古代服饰装饰,是多见于作为定情信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下面我们就看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人们把饰在头上之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冠是方代贵族戴的帽子,汉代时的种类就达十几种之多。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冠,常在最庄严的场合下使用。继续皇位者,才能加冕。弁是在一般性场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并非偶然。因为人穿衣不仅仅是为了遮体保暖等,还具有装饰身体、美化生活,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礼仪场合等等。因此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服饰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衣能排在“衣食住行”之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冬季【链接:冬季常吃银耳可降血压防血栓】十分严寒,许多贫困古人多为缺衣...
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当天一方面充分利用本馆文物文化资源,一方面结合当今人们的兴趣爱好,特别开展了一次“中国古代服饰、面妆文化讲座”,并且采取在展厅多媒体讲座、现场展示、真人模特与文物动静结合的方式,让观众零距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 在现场,教育推广部孙黎部长一边给模特穿上汉代和唐代的服装,一边给大家介绍古代服饰的...
坊间传闻,有人曾在浔阳江畔见到“古代歌女”临风而舞,还有人在甘棠湖边见到“穿越”而来的男女对饮树下。行人路过往往失神驻足,若不是远处高楼栉比,纷纷都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汉唐。实际上,给行人造成这个错觉的,是浔城一个古代服饰团体——承汉堂。 承汉堂主要成员来自九江和湖北黄梅。因为九江和黄梅爱好者都十分有限,又因为九江和湖北黄梅...
由山东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瀚海珍衣——西域服饰的记忆”新疆古代服饰展近日在山东博物馆开幕。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八龙纹金带扣成为最吸引济南市民眼球的展品。 此次展览展示了自先秦至清朝近4000年间的新疆古代服饰160余件,分“暖裘毛褐巧装扮——西域先秦服饰”“锦帛素棉 典雅风姿——西域汉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