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也许是缘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三件明代文房用具古瓷,据传说是当时一个文人所用,一件是德化窑瓷塑——姜太公钓鱼“镇纸”、一件是景德镇青花长方形 带盖 印色盒,还有一件是本文介绍的明代嘉靖“素三彩”牧牛砚滴(见图)。 据有关辞书注释:砚滴,又称“水滴”或“水注”,指凡作各种物形而贮水不多 用于研磨墨时之供水 者,为文房用具之一。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 写 画的兴起有关联,古时铜制、瓷制...
素三彩用色以黄、绿、紫为主,间有蓝色。因少用红色,故称“素”三彩。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的《辞海》中的“素三彩”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