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有人会说,景德镇人的修坯技术是一流的,器壁厚薄不均,泥料可塑性差,都可以靠修坯来弥补,即所谓“三份拉坯,七分修坯”。君不知,景德镇在清代之前还没有发明修器物内壁的刀具——条刀,那时只有修器物外壁的板刀。条刀是清代康熙朝发明的,“三份拉坯,七分修坯”只是清代以来的做法。采用拓坯工艺只需要简单地修修口、清清底而已。明代器物的形状,远不及清代规整,其原因就在于此。考古工作者在成化御窑窑址里发现了少量壁薄...
鉴定是周密的研究和详细的考证后的一种结论,对此,鉴定有二种含义的解释:一是对人的优缺点的鉴别和评定;二是判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由此可见,鉴定者责任重大,万万不可疏忽大意。然而,时至今日,有识之士开始对文物收藏界的鉴定师队伍发出:“谁来鉴定‘鉴定专家’”的质疑。有些不负责任的“鉴定专家”在某些鉴定条件不容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见”定的情况。他们看苗头说话,看情况说话,看势力说话,看脸色说话,就是不看藏...
乾隆朝是中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各类仿古创新产品皆见烧造。青花瓷亦然。乾隆官窑烧造量甚大,传世作品多于以前任何时期的同类器。 真器:从青料看,乾隆早期青花浓烈晕散,纹饰中点染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乾隆五年、六年(1740、1741)景德镇督窑官唐英监制的一部分青花贡器。中期以后,青花的发色清丽,很少再有晕散;晚期青花瓷作品中部分出现了略带紫色的现象,胎体也变得干白。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嘉庆。造...
清光绪青花双龙纹大盘 清光绪时期瓷器的器型很多,比同治和咸丰时期的瓷器式样多出数倍。传统器型在光绪时大量烧制,同时又仿清早期器型。其中以仿康熙朝器物最多,但胎质不如康熙朝坚硬细密,釉面欠莹润。民窑器多粗糙不规整。光绪时的青花瓷,普遍使用洋蓝(由外国传入的青花料),这是光绪朝独有的青花料。这种洋蓝料给人的感觉轻浮鲜亮,比较俗气,近几年也有仿制品出现,但仿品的器型极具现代感。 光绪时期一方...
清光绪黄釉地粉彩“万寿无疆”纹大盘 同治时期民窑粉彩瓷器主要依据胎釉、彩料和纹饰特点予以判断。一般而言,胎体有的轻薄,有的厚重,两种均较粗松;以指轻扣圆器的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点。 施釉稀薄,呈莹白色,质粗松软,釉面不够平整。制作不规整,厚胎者更为粗糙笨拙。色料中因施加粉质较多而显浓厚。有的延续前朝传统施绿釉里,因色泽浓重,施彩较厚,釉面不够平整,呈波浪...
宋汝窑瓷器鉴定的方法一般从胎体特征、釉色特征来鉴定,当然从造型特征,纹饰特征也是汝窑瓷器鉴定的重要因素,其工艺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具体详情如下! 1、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
汝瓷的仿烧始于明宣德年间,清代雍、乾时期达到高峰,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颇佳。现代的仿烧主要集中在河南汝州市、禹州市和平顶山宝丰县的诸多民间窑场。 (一)明宣德仿品特征 1、器类主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鸡心碗和盘等,器型为宣德时期常见造型,与汝瓷造型相去甚远; 2、只重视模仿釉色,但釉色偏蓝,釉面片纹较重; 3、有些器物的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不...
鉴定古代瓷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造型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工艺、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因此生产的瓷器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为鉴定工作提供了依据。除了掌握各时代、各地区瓷器的造型特点以外,还要观察其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耳、流、柄、系等都要细致观察,总结出规律。 (二)看胎釉 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的不同,烧造的器物质地、胎...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
中国陶瓷史发展到清末,又出现了创新品种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传统的绚丽斑斓的粉彩瓷器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近代名家陶瓷》中谈到:“浅绛彩瓷主要指的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彩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瓷画。”也就是说,浅绛彩瓷设色不使用朱红、大红、大绿、深黄、深蓝,而是使用赭石色、藤黄、水绿、草绿、紫砂红、淡红、淡黄、淡蓝等浅淡的自然色。拿近似色做对比,既能达到色彩的和谐统一,又有一定的色差,去...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
王琦为“珠山八友”之首,生于1884年,卒于1937年,享年53岁。其初以捏面人为生,后向邓碧珊学画瓷板肖像。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后改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晚年的作品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 笔墨(料)特征 王琦传世之作较多,主要是人物画。1928年以前,其人物画的风貌中叮以看出学钱慧安的影子;后来学黄慎的笔墨技法,并逐渐脱...
汪野亭生于1884年,卒干1942午,享年58岁。早年跟随张晓耕、潘匋宇学画花鸟,25岁时来到景德镇,初画浅绛彩,后画粉彩山水。曾被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聘为教师,画瓷时间长,传世作品较多,气势雄峻,深凝浑厚,高古苍润。 笔墨(料)特征 汪野亭的作品早、中、晚期风格各异,特点突出。早期作品追随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名家技法,采用“洋彩”画瓷,并逐渐摸索粉彩色料的调配以及使用方法,开创...
毕伯涛生于1885年,卒于1961年,享年76岁。早年曾师从波阳画家张云山,后迁居景德镇,专攻粉彩,擅绘翎毛、花卉,继承清代画家华新罗一派,富有生活气息,文笔清新,力脱时习,自成一家,但传世作品不是很多。 笔墨(料)特征 毕伯涛的瓷画以小件作品为多,小写意风格,画面疏简,布局考究,出笔利落,主次分明。从笔墨特点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画枝干常用干笔侧锋挥就,与田鹤仙双勾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