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代,产自广东的瓷器、广绣、银器、广雕、扇子等艺术品大量出口至欧美,不仅让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更在西方社会掀起了强劲的“中国风”。5月29日,黑龙江省博物馆隆重推出了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该展览与“龙博”《白山·黑水·海东青》精品展,同时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峡湾良港众多,自汉代就成为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
昨日,来自海南省博物馆的“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文物”在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瓷器、铜钱、石器、青铜器等多种文物都来自一艘沉没于西沙华光礁的南宋沉船。 八百年前,一艘满载着中国货物的商船从福建出发,驶向东南亚地区,意外沉没在西沙群岛的华光礁,直到1996年,中国渔民打渔时才首次发现它。经过两次水下考古发掘,共打捞出水文物近万件。可以想见当时南海水域商贸的繁荣景象。 这是我国南海整体打...
为了进一步增强和田各民族群众对和田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知识的了解,和田博物馆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和田“三史”(民族史、宗教史、文化社会发展史)演变过程的50块展板,推出《昆仑山见证——和田各民族永远和祖国在一起》流动博物馆主题展,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来说明和田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一体多元的区域。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展示和田精美丰富的文物,讲述了和田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和田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
伦敦博物馆20日宣布将于今年10月推出以福尔摩斯为主题的展览。这位风靡全球的神探出自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笔下。本次展览将展出英国插画家西德尼·佩吉特在1897年创作的柯南·道尔肖像画。福尔摩斯迷还能看到福尔摩斯“归来记”中的短篇小说《空屋》的原稿。在BBC出品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扮演福尔摩斯的贝内迪克特·坎伯巴奇身着的标志性大衣和便袍也将展出。展览将从10月17日持续到明年4月12日。
据英国《镜报》5月20日报道,近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一具4.2万年前的幼年猛犸象尸体。这只保存完好的象宝宝于2007年被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一名猎鹿人发现,并取名“柳芭”(Lyuba),在俄语中象征着“爱”。 在尘封了4万年之后,除了尾巴被其他动物咬噬过和一些轻微的腐烂迹象外,“柳芭”几乎是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古生物学家艾德里安(Adrian Lister)称:“‘柳芭’的保存堪...
继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之后,5月20日伊犁州博物馆《古韵长歌——伊犁的历史与文物古迹》展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 在展览中,伊车嘎善乡的群众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仔细的观看了展板上关于伊犁州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伊犁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对于霍城县内的元代阿力麻里古城极为感兴趣。 很多群众在观看了展板后,感触颇深。从汉代开始的汉家公主远嫁乌孙,到清代伊犁将军的设置;从...
大英博物馆将从22日起展出8具木乃伊,通过高科技为参观者讲述木乃伊背后的故事,包括他们的生与死。 持续至11月30日的这一展览,题为“古老生命,全新发现”。博物馆科学家利用CT扫描与先进的3D成像电脑技术,将这些古老木乃伊重新展示给观众,包括他们内部的3D图像,以及利用3D技术复制的陪葬物品。 利用高科技手段,科学家从层层包裹的木乃伊得到很多新发现,比如一具木乃伊头颅内还残留着用于...
记者22日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获悉,“十里红妆—中国浙东地区婚俗文物展”将于下月在日本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拉开帷幕。 “十里红妆”是清末民国时期浙东(宁绍)地区流行的婚嫁习俗。“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是用来形容旧时嫁女的场面和嫁妆的丰厚。蜿蜒数里的出嫁巡游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故称“十里红妆”。 本次展览将分为“欢天喜地中国红”、“飞针走线秀女红”...
艺术家曾醉接受搜藏网采访 2014年5月18日,游走中西:曾醉作品展在位于北京北锣鼓巷的许莹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曾醉先生近期创作的水墨及油画作品29幅,反映了画家几年来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在曾醉的创作生涯中,他中西绘画兼善并重,均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喜爱和赞同,这也使他的绘画轻松地游走于中西方之间。曾醉在绘画之余用心于对佛理的修行和参悟,他用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手法和材料来表现他对修行的理解和心...
一张号称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平幅中,里面居然出现了近现代才有的简体字。 15日,江西省博物馆展出了一批闽台优秀书画,其中林则徐、刘春霖、伊秉绶等难得一见的墨宝被指为赝品。不少业内人士称“都是后仿品,假得太明显”。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良东表示:“作品伪造痕技术低端粗劣,竟然以清代大师的名义展出,令人愤慨。”对此,江西省博物馆回应称,展出作品全部是由厦门博物馆提供的。对于展品真伪,...
近日,考古学家宣称找到了500多年前哥伦布著名的旗舰“圣玛利亚”号的残骸,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那么它将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之一。 1492年,哥伦布率领以“圣玛利亚”号为旗舰的舰队,开启了第一次横穿大洋的远航,他们一路向西,希望寻找到一条能够通往亚洲的新航线。一个多月后,舰队抵达巴哈马,但当时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抵达的并不是亚洲,而是美洲大陆。随后,由于船只意外搁浅,哥伦布...
[内容摘要]近日,800多件南迁文物抵达南京博物院,这些文物时代从原始社会延续到明清,门类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紫砂、漆器等。将与在17日正式开展,面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展览主角一向是文物,然而南京博物院这次却把80年前装载南迁文物的包装箱也一起放到了展厅里。昨天记者走进南博展厅,“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主题展正在布展,除了800多件南迁文物,还有260个包装箱。“这些箱子也是文物,它们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为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题写序言。法国总统奥朗德也为展览题写序言。 习近平在序言中表示,中国和法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的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文化,使两国人民始终相互吸引。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和法兰西文明不断相互借鉴,为中法友好增添了绚丽色彩。 习近平指出,中法两国博物馆展示...
5月13日,两名家书捐赠者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观看自家的“两岸家书”,其中展示的是1980年代后台湾老兵和大陆亲人的书信来往。当日,“中国传统家书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全新亮相,这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历代家书固定陈列,其中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2013年,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分为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明清家书、民国家书、五十年代家书、六七十年代家书、改革开放以来家书、两岸家书、海外飞鸿、留住家书...
林语堂致钱玄同信、田汉致鲁迅信……为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昨日,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了馆藏近现代名人书札展。展览以北京大学、《新青年》杂志同仁等新文化人物为中心,展出鲁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近百位名人的150余件书札。 不同于公开发表的报刊文章和出版著述,此次展出的书札多为文人学者师友交往的私函。比如,胡适与鲁迅在“五四”时期,同属《新青年》团体,同是文学革命倡导人,又同在北京大学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