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作者:河南博物院 编 出 版 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01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为配合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展览而编纂的一本集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聚集国内20余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150件重要的铜鼎资料,以时间为主线,贯穿鼎的形制的演变、鼎与国家政权关系、鼎的文化属性三个层次主题内容,以揭示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古代帝王为什么要祭祀孔子?又用什么来表达对孔子的尊崇?那些我们几乎叫不上名字的祭孔器物是如何摆放和使用的……正在国子监艺术厅举办的“明清皇家祭孔文物文化展”,对此作了系统解答。 该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承办,展览从策划筹备、设计立项到制作施工和布展,历时近一年。展览主要由70多块展板、33件皇家祭孔珍贵文物、30件祭祀礼乐器等组成。这些首次展出的珍贵馆藏品,有青铜器、竹...
昨日,周韶华、唐小禾先进事迹媒体采访会在武昌举行。两位我国著名美术家,湖北美术界的重要领军人物,在会上介绍了他们五六十年的创作和工作历程。对于当前文艺界出现的吸毒、涉黄等种种不良倾向,两位名家表示,文艺工作的根是中华经典文化,创作脱离不开时代、土地和人民。 从探寻北方文化的源头,再到对南方楚文化的追慕,八十五岁高龄的周韶华,开创气势山水,是中国美术界的创新大家。昨日,他回顾其艺术的“三大战...
楚式镜经历了兴起、发展到繁荣的过程,大约兴起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延续于秦和西汉初期。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楚式镜型是春秋晚期素地镜类中的全素镜和单圈凸弧纹镜,战国早期出现圆形透雕龙纹镜。战国中期楚镜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一路高歌,引领时尚。这一时期原有镜型继续铸制,新的镜型层出不穷,如纯羽状纹镜,以羽状纹为地的叶纹镜、多式四山纹镜等。战国中晚期之际,羽状纹地菱形纹镜、云雷纹地菱形龙纹镜以...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2014年8月20日,华夏联合文化博物馆在京隆重开馆。以“典藏中国”为理念的华夏联合文化博物馆同期推出了第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艺术家徐里老师的个人艺术展。会展映入眼帘的是书有“集天地大美;游人间艺境”十个大字的主题墙,众多到场的艺术名家和各界嘉宾纷纷在墙上题词留念。 开幕现场 典藏中国•华夏联合文化博物馆发展计划是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昨天上午,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配套工程开始施工。 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心城区唯一没有得到修缮的最大的砖木结构老居住区,基础设施落后,地面环境、建筑安全性较差,火灾隐患多,居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呼声较高。 作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元素之一,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工程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老居住区环境改善于一体,修缮整治要求保护风貌的原真性、生活的延续性。据了解...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主题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活”字,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整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区别于“别人”的文化标签,具有地域独特性和群体认同感,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凝聚人心,增进团结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我认为,文化遗产具备“遗与产”两个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统筹兼顾,方能使其真正“活”起来,...
今日,文化部首次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向记者介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于非遗产品的创作生产,马盛德强调,一是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二是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材质和技术,提升品质,遗产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示出来,遗产也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文化部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和企业建立非遗保护生产技术的研究机构和重点...
早在4000年前,和林格尔这片土地就已经有人居住并开始繁衍生息。历经岁月更迭,很多文化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也有一部分以非物质的形式流传了下来,比如一种技艺,一种习惯。在和林格尔,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不少民间传统技艺在保护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和林格尔剪纸是中国北方剪纸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遗存之一。它是由世代生活在和林格尔地区的广大农牧民劳动妇女群体为主体创造的,经过代代传承发...
8月16日,记者到焦作温县张寺村探访洪山调艺人马九信,发现他与2008年被“发现”时的状况并无二致:生活困难,没有传人,不同的是更见衰老。询问当地有关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称,洪山调虽已进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其传承现状“一个人影响有限”,加之“经费有限”,故未能对其进一步保护。这种境况令人唏嘘,也令人质疑。 洪山调的文化价值绝不仅仅限于马九信“一个人”。洪山调被当地媒体报道后,中国...
文化部于20日上午10时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介绍下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具体包括开展贯彻《非遗法》的执法检查、建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与丰富非遗的主题及表现形式、支持举办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开展大规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强调...
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华民族孕育出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花儿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历经岁月的洗涤,保留了全部的精华,展现出了其最本质最原始的气息,这一文化瑰宝亟待我们去保护、继承和发展。8月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宁夏花儿文化调研队”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了以调研宁夏花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为主题的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飞扬青春,追寻文化遗产 8月5日,花儿文化调研队...
在今天上午文化部举办的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表示,着眼于守护好中国文化基因和共有精神家园,文化部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包括可移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大遗址保护。文化部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依据普遍化原则,非遗不是经典文化,它属于大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