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现代,人们对越窑秘色瓷器的认知,始自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实物和实物账单。当时的考古报告这样写道:唐懿宗供奉佛指舍利的无价之宝“秘色瓷”,穿越千年时空,一件件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质地细腻致密,造型优美柔和,色如山峦之翠,釉似玉石之润。法门寺出土的14件晚唐秘色瓷,文和物相符,没有疑问。但它能否代表整个越窑秘色瓷,秘色瓷的整体又是什么样? 近些年,笔者为此参观了国内有关的博物馆,接触了部分藏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可以说瓷器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历经千年风雨,很多瓷器和其烧制工艺被不断的传承下来,被后人发扬光大。但也有很多瓷器技艺随着时光飞跃而流逝,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留给后人无尽遐想。我们不能奢求时光倒退去寻找那些魂牵梦绕的记忆,却能循着残存的只字片语或传世珍品去触摸它们。 相传在茶圣陆羽之后几十年,越窑中又诞生了一种“秘色瓷”,更是将越窑...
五代时期,吴越王国的钱氏政权也烧造了不少秘色瓷。当时吴越王国在杭州地区,正好是秘色瓷生产的区域,所以有大量秘色瓷。当时秘色瓷不停地上贡给北宋皇帝。五代后期,吴越国跟北宋达成协议:吴越要上贡。钱氏政权不愿意去打仗,也觉得自己跟赵匡胤根本打不了这仗,于是就投降了。 历史上记载了很多这个时期的故事。当年赵匡胤叫吴越王到北宋首都开封去,他不敢不去,因为前面有南唐李煜的例子。李煜就是不去,最后让宋太祖灭掉...
资料图 唐五代是我国制瓷业高速发展时期,全国各地官窑、民窑林立,星罗棋布。南方以越窑为中心,形成青瓷窑系,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中心,形成白瓷窑系,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虽然北方许多白瓷窑也兼烧青瓷,但烧造的青瓷无论是数量、质量、釉色以及技术都较南方青瓷逊色。南方的越窑代表了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 上林湖越窑由于加长了龙窑,装进窑内的器物,接触火候温度和气氛不同,受还原焰充分的器物,釉色...
五代褐彩云镂孔炉 柴窑在瓷学上是经历千年的一大悬案,很多人都想知道柴窑究竟是什么。而黄金源先生很早就写过《论柴窑》的文章,对柴窑的来历进行全面分析。这些论断,后来被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所证实。 那么,柴窑到底藏身何处?黄金源说,只能从现存史料和实物中才能找到真正答案。他通过不断考证后得出,“因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留有诗句赞美秘色瓷,而留下柴窑的美名,故我们认为,只有生产秘色瓷的越窑才能称之为...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晚唐五代的越窑有一种"秘色瓷"。从前人们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献,说这种瓷器是五代十国时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专为宫廷烧造的,臣庶不得使用。至于它的...
瓷器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不论哪个时代,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是实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瓷器的艺术美,一则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二则呈现出器物造型优美多姿,三则映现着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而在这些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中,古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
唐五代是我国制瓷业高速发展时期,全国各地官窑、民窑林立,星罗棋布。南方以越窑为中心,形成青瓷窑系,北方以河北邢窑为中心,形成白瓷窑系,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虽然北方许多白瓷窑也兼烧青瓷,但烧造的青瓷无论是数量、质量、釉色以及技术都较南方青瓷逊色。南方的越窑代表了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 上林湖越窑由于加长了龙窑,装进窑内的器物,接触火候温度和气氛不同,受还原焰充分的器物,釉色青泛灰、泛湖绿,...
长期以来,陕西法门寺不仅是佛教活动的重要道场,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1987年4月3日,因为重建法门寺半壁坍塌的明代真身砖塔,考古人员在塔基下意外发现了一座唐代真身宝塔地宫,随后的发掘清理,使沉睡了一千多年的数百件稀世珍宝重见天日。在这些出土的唐代珍贵文物中,包括一批精美绝伦的具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唐代越窑青瓷。在石刻碑文《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中,对于这批的唐代越窑青瓷...
五代时期,吴越王国的钱氏政权也烧造了不少秘色瓷。当时吴越王国在杭州地区,正好是秘色瓷生产的区域,所以有大量秘色瓷。当时秘色瓷不停地上贡给北宋皇帝。五代后期,吴越国跟北宋达成协议:吴越要上贡。钱氏政权不愿意去打仗,也觉得自己跟赵匡胤根本打不了这仗,于是就投降了。 历史上记载了很多这个时期的故事。当年赵匡胤叫吴越王到北宋首都开封去,他不敢不去,因为前面有南唐李煜的例子。李煜就是不去,最后让宋太...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釉色青碧、晶莹润泽,好似湖面般清澈碧绿。过去秘色瓷仅见于文献记载,一直未见确凿的实物,而且所记其烧造年代为五代时期。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13件越窑青瓷,经过《衣物帐》石碑记录对照后得知,这些青瓷确为秘色瓷,至此人们才得以目睹到秘色瓷的真实风采。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秘色瓷所呈现出的悦目色泽...
北宋 盏托 盏高8.1厘米 口径16.5厘米 托高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秘色瓷”制作精美,釉色纯正,更是越窑青瓷中的瑰宝,是越窑自东汉创烧以来,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不仅得到唐宋统治者的青睐,成为贡品,更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因此,“秘色瓷”成为越窑青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秘色瓷”,最早记录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