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发现一处古桥遗址,经考证为南北朝北齐时期磁州“八步三桥”景观的遗址,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当地文物部门认为,这一发现佐证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对研究南北朝时期居民生产生活、桥梁建造工艺及生产力水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古石桥遗址在高臾镇阿庄村村东一条南北通向的道路上,路两边各有一条沟渠,沟渠上建有两座现代的水泥桥。据介绍,古石桥遗址是工人们在为水渠铺设管道挖淤泥时意...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轶),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轶)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亡从祖中书令氓,笔力过于子敬。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宇。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马加“浸”的右面)(马加“浸”字...
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为;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简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
回展右肩 头项长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非为头项长。) 长舒左足 有脚者向左舒,“寳”、“典”、“其”、“類”字走。(谓“亻”、“彳”、“木”、“扌”之类,非“其”、“典”之类。) 峻拔一角 字方者抬右角,“国”、“用”、“周”字是。 潜虚半腹 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見”、“岡”、“月”字是。 ...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
成公绥 成公绥(二三一年――二七三年),西晋文学家。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官中书郎。口吃而好音律。所作辞赋,颇为张华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成公子安集》。《隶书体》一文选自《成公子安集》,盛赞各体书中惟隶书繁简中庸、规矩有则,用之适宜。 隶书体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俗所传述,实由书纪;...
摩崖石刻佛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的龙泉峰山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一片一亩多地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本采用后秦鸠罗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0字到125字不等,共刻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联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暐暐晔晔,弈弈翩翩,或卧而...
臣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寻索未得,续更呈闻。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
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格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平谓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珠,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摘要】在汉水中上游地区南朝系大型砖室墓及河北、山西出土的东魏、北齐大型砖砌单室壁画墓的墓室中,出土一种戴尖角帽的胡人画像砖或俑。现有证据表明此类文物在墓室中的含义,与古时方相氏于大丧时开路驱邪镇墓的作用有关。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腊日村人戴胡头逐疫的记载,可知用胡人代替方相氏为南朝荆楚风俗。在1957年出土的河南邓县学庄南朝系画像砖墓中,胡人画像砖与墓室仪仗画像砖、仪仗俑,共同构成一个墓葬...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西汉末年,始传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汉、魏晋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君主的推崇,进一步隆盛。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
云冈石窟第12窟中的平棋藻井 云冈石窟第39窟中的塔柱,柱的四壁雕有佛龛、佛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庑殿顶饰 除建佛寺外,南北朝都在石壁上开凿佛窟。南朝较少,只有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浙江新昌大佛等;北朝石窟大盛,有凉州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开凿石窟源于印度,自西域传入中国,经敦煌、武威传至北魏首都平城,再传到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