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工地清理灰坑。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展示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代表性彩陶。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展示出土的带有腰带纹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小黑陶罐。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图为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出土的尸骨遗骸。中新社发 杨正华 摄 近日,一处距今6000至5000年之间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被成功发掘。该遗址东西长300米...
8月21日,记者从许昌市文物局获悉,近日许昌市文物局组织省、市勘探队,在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面积48227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的仰韶文化遗址。 新发现的这处文化遗址位于许昌市东城区天宝路与魏武路交叉口附近,紧邻一古河道的河湾分布,距地表深1~3米,自北至南逐渐加深,掩藏于冲积土层之下。 从勘探出的加沙陶片、绳纹红陶片等器物标本及土层包含物分析,该遗址应为7000年~5000年前的仰...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北,坐落于铸鼎原南部。遗址东、西两侧分别为沙河的支流夫夫河与灵湖河,海拔456米~475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2005年4~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揭露了22座仰韶文化中期最晚阶段(公元前3300年左右)的墓葬。这是在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区首次发现该时期墓葬。墓葬随葬...
8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水生等3名考古人员,在晋城市长河、史村河两河交汇地带进行野外考古调查时,竟意外发现了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遗址,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史村河南遗址”。 调查中,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燧石打制石片。杜教授介绍说,燧石打制石片的发现,说明晋城先民在距今6000年时,已经熟练掌握了制陶技术,学会了用器物汲水、煮饭、储存...
8月6日,大河报记者从许昌市文物局获悉,近日许昌市文物局组织省、市勘探队,在配合华豫樽置业广场项目进行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面积48227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的仰韶文化遗址。 新发现遗址处于许昌市东城区,天宝路与魏武路交叉口附近。经初步勘探,具体位置在华豫樽置业广场项目西半部(规划的西大门)、十里庙小区南部及小区以南地块,紧靠一古河道的河湾分布。距地表深约1~3米,自北至南逐渐加深,掩藏于冲积土...
记者昨日从省文物局获悉,近日,许昌市文物局组织省、市勘探队在配合华豫樽置业广场项目进行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文化层厚约3米的仰韶文化遗址。省文物局组织多位专家前往勘探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并就进一步做好新发现遗址的调查、保护、研究等问题进行座谈。 经初步勘探,新发现遗址处于华豫樽置业广场项目西半部、十里庙小区南部及小区以南地块,紧邻一古河道的河湾分布,面积48227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距地表...
6月21日,从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考古专家对岐山县双庵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陶窑、平底灰坑等仰韶文化晚期遗迹,在出土的盆、罐、尖底瓶等陶器中,部分纹饰为有当地特色的“压印暗纹”。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马明志说,此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清理窑穴、坑状堆积及灰坑351个,墓葬19座,陶窑和灰沟各12个。包括仰韶晚期、客省庄二期、商代和战国等不同阶段的遗存。 而发现的仰韶晚期遗迹...
本次发掘出土的陶灶模型 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昨日,从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考古专家对岐山县双庵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陶窑、平底灰坑等仰韶文化晚期遗迹,在出土的盆、罐、尖底瓶等陶器中,部分纹饰为有当地特色的“压印暗纹”。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马明志说,此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清理窑穴、坑状堆积及灰坑351个,墓葬19座,陶窑和灰沟各12个。包括仰韶晚期、客省庄二期、商代和战国等不同阶段的遗存...
河南省长谢伏瞻和台中市长胡志强一起看展览 昨日下午,“仰韶文化宝岛行暨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印象展在台中市儿童艺术馆开幕。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副省长赵建才和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出席开幕式。 “仰韶文化宝岛行暨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印象展展出仰韶文化版面39幅、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品50件、三门峡风光版面4幅。展出共分为“发现仰韶、灿若星辰、日出而耕、走向文明和仰韶艺术”等五个部分,介绍仰韶...
陶质蚕蛹 南杨庄新石器时代房屋复原图 泥制红陶钵 石磨盘及磨棒 丝绸、瓷器,几千年来,这两样物品跟“中国”两字息息相关。连“CHINA”这个单词,也随着瓷器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渐渐成了“中国”与“瓷器”的双关语。那么,你知道中国养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最早的原始瓷又出现在哪里?不知道,那么,请跟我来,走进咱石家庄长安区南村镇南杨庄村(原属正定,2000年划归...
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历时11个月对岷县境内山那树扎遗址抢救性挖掘工作全面结束,共出土土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3800余件。从清理出的遗址和出土器物初步断定,新发掘的遗址区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 据岷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为配合兰渝铁路建设,早在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铁路穿越的遗址部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遗址面积达1400平方米,清理...
近日,记者从岷县博物馆获悉,岷县山那树扎遗址经过近4个月的前期考古发掘,出土了150余件陶器、石器等相关文物,经文物专家初步判断为仰韶晚期文物,距今已经有4500年的历史。 据悉,本次挖掘的山那树扎遗址位于岷县县城北10公里茶埠镇洮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在该遗址中,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堆积形成的文化层距地表0.5至3米。 负责山那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