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姚朔民,1947年出生,货币史学家,钱币学家,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主编。 本文为中国纸币漫谈系列之二:第一张纸币。 中国纸币漫谈: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币什么样子 什么原因 出现在哪里 公 元10世纪的前半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那是唐末以后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907年到960年短短53年,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
6月15日,由商务部主办,文化部指导,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2016年发展中国家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在京开班。来自博茨瓦纳、加纳、黎巴嫩、缅甸、蒙古、巴拿马、塞舌尔、苏丹、南非9个国家的24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将在华参加为期28天的培训。 本次培训安排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化部的官员为学员解读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介绍相关工作机制和进行修复技术传授,还安排大家前往武汉进...
中国人到国外买中国古董艺术品的过程大致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 民国期间,国内战乱,民不聊生,艺术品是向外流的,很多国宝就这样被卖到了国外或是被带出了国门。 2000年以后,随着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国外中国艺术品的价格逐渐低于了内地,因而开始出现内地的艺术品藏家出境去找货,买到再带回到国内来。 最初的时候,大家多是去少数那几个国家的知名大拍卖行,比如,去伦...
2016年6月18日,“数字遗产中国行•良渚站”暨良渚遗址发现八十周年前奏活动在良渚遗址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联合主办,旨在宣传良渚遗址价值、推进良渚遗址申遗,使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为更多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知晓,筹备过程中得到了省文物局和良渚管委会的大力支持。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陈寿田以及来自北京、江苏、河...
社会史其实是一部关于人的历史,一部关于人的作为和人的感受的历史。在漫长的关于人的叙述和演绎的过程中,美术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它以艺术的画面呈现了人,描摹了人在历史中的种种境遇及其情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自我间的种种关系情形。这种描摹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以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人在彼时彼地的活动现场,这种图像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成一连串有意味的“历史”,它使人类的记忆成为永恒;一是以艺术的...
在中国思考后现代主义艺术,首先必须面对的难点有3处:1、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必要,它究竟意味着什么?2、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中国这样一个第三世界国度能够变异生成哪些艺术模式或艺术怪胎?3、社会存在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冲突在中国显得尤为尖锐,极具开放性与复杂性的后现代主义概念,如何确定自身在中国艺术界、思想界的合理位置? 90年代迄今的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历着一个纷乱繁...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整齐清晰的模式和思想体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汇集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可以说,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全面反叛性的思潮,它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
一 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潮油画与当代油画混为一谈,是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事实上,这两者不仅出现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反拨解放以来盛行的“题材决定论”与“极左”的艺术创作模式,当时的新潮油画家更 多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观念及艺术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上,他们主张将艺术与生活分离,强调反文学性与反“对象化”,①并把艺术...
我很多次犹豫和退缩,有没有必要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弄这“三年展”,因为显然,就当下的形势看,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展览已经够热闹了,还少一两个即使是有质量有意义的展览么?我与彭德讨都认识到,主持人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在中国,由于缺乏基金会制度,缺乏当代艺术生长的良好环境,以及展览机制的不完善等等,我们将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是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有很多是超出主持人范围的,而变成联络人、经纪人和游说人,在艺术家那...
审视经验 前卫艺术在整个当代中国文化框架中被视为“另类”艺术。它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境遇,无论是从实践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实践,反映了复杂而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和经济模式。严格而言,它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同步,折射了社会制度的“松”和“紧”与时代变化的痕迹。它既与正统文化保持着“距离”和冲突,又彼此对话、互动和交融。面对今日文化急速发展的现象,我们应该严肃正视中国前卫艺术的客观存在,更不能...
九十年代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穿上西装,打好领带,皮鞋擦得雪亮,笑容可掬进入“国际艺坛”了,这是因为,“人家”发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入场卷,施与我们越来越多的在“国际艺坛”中亮相的机会,多么令人着迷啊,从今往后我们的前景一片光明!不妨做一个对比,“85新潮”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以“创新”为旗帜,其做法是大面积地模仿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现成经验和现成作品,那时,几乎所有向往“创新”的艺术家都还保持着原始...
一, 关于概念 不知不觉中,批评家们似乎保持了某种默契,将“中国画”改名为“水墨画”,曾经为概念和名称争论不休的那些经历似乎烟消云散,现在大家热衷于追寻“水墨”的意义及可能性,对“水墨”这一概念确信不疑。作为一个既成的事实,原由不外乎两点,一是“中国画”概念与传统的纠葛太多太复杂,概念和实践之间的矛盾难以逾越;二是“中国画”概念不像“水墨”那样具有更大的弹性及开放性,可以与许多可能性对接...
为什么说后物质呢?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已进入了后物质时代。后物质意味着现代技术的人工化,而非自然物质;蕴涵着工业技术处理的过程,而非借助原始的手段;再现了后工业社会和全球性消费主义的膨胀,是一种进步与负面同构的社会后果。在这个形态中,电子商务、网上信息和购物、移动电话、广告、卫星电视传播、联邦快递24小时服务、整形外科手术、替代性材料、国际流动资本,等等,构成了今天“后物质”具体文化特征。显然,...
一位编辑朋友对我说,期刊是历史的重要文本,后人若要研究当代艺术现状,从期刊上可以得到最起码的第一手资料。此话不错,但是需要增加一个前提,即期刊必须真实反映现实。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况下,期刊受到意识形态及种种非艺术观念的制约,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它们不是真实反映现实,而是扭曲地偏狭地体现了某种长官意志,某种霸道的思想控制——我想这方面的情境大家不会是陌生的。 艺术期刊,如果大家比较...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八十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由吴美纯策划,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由《文艺报》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展览期间印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