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吃饺子教你来调馅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
大雪是入冬后第三个节气。《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地面上可能会有积雪出现,气温比小雪更低,但并非降雪量一定大。它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了气候特征和降水变化的节气。实际上进入大雪的降水量普遍降低。 在古代,人们为了更好地把握物候与节气的变化,还总结出大雪节的物候特征即&...
秋分祭月习俗由来已久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
8月8日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民俗专家表示,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至今流行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非常重视这个节气。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立秋的民俗相当丰富,天津社科院教...
鲁南地区大暑这天“喝暑羊” 山东:“喝暑羊”,鲁南地区有在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山东省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台州送“大暑船” 浙江: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服饰民俗主要指衣帽穿戴。服饰从最初保护人类安全舒适渡过春夏秋冬,并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直至融入审美的服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赋予了不同的服饰内涵,并逐渐与社会、政治、礼仪等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使服饰民俗的信息量包罗万象。 马褂 衫俗称褂子,多为棉布制作而成,如用麻布或夏布制作成的也称麻布衫或夏布衫,有大襟和小襟之分,一般是用布扣。 夹袄为春秋季节的上衣,为一表...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
“夏至”习俗:古时是节日放假一天 南北吃面 (记者周润健)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民俗专家表示,夏至是农历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食粽子、吃馄饨等众多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
夏至忌雨的习俗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对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
夏至习俗:食狗祛邪补身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
6月12日,由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主办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在深圳市博物馆举行,来自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非遗专家们就如何保护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在研讨会上肯定了深圳的非遗工作,他表示“深圳的非遗项目虽然不多,但是保存得很好&rdqu...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几天,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以表达保持健康体魄的美好愿望。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里,端午节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慢慢被摒弃,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传统习俗蕴含着很多养生奥秘。 吃粽子清热除烦 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端午佳节。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以祭吊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 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湖北秭归县。他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