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燕行图·北京朝阳门 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历经战争与和平的风云变幻,沿线以长城为地理依托和文化载体,积淀为一条绵亘万里的“长城文化带”,北京是其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区段之一。长城自身的兴衰过程、分布格局、关隘交通、建筑遗存,历史上长城...
摘要:前言殉牲,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但其多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加入文中进行介绍,专文的研究仍较少。殉牲,此处特指^群在墓葬中使用各种动物遗存进行祭祀仪式的行为。 关键词:殉牲 汉代 内蒙古中南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报,该单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遗存,出土青铜权杖等珍贵文物。 2016年8月以来,为配合成昆铁路建设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市县文物管理所组成多支考古队伍,对凉山州境内22处文物点相继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正式结束了22处文物点的田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收获。 ...
《礼记·礼运》云:“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地不爱宝,而典章文物重见天日,璀璨瑰丽之余,千载文化精魄乃斯可见。 2010年6月,为配合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苏州主场城市活动,苏州博物馆举办“择厥吉金 自作御器——吴国王室青铜器特展”。这次文物盛宴,集中展示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内的十余件极具代表性的吴国青铜重器。其中,一件收藏...
摘要:汉晋墓葬常出土一种长方形石板,单面或双面磨光,通常和石制研子伴出,原本配套使用。江苏连云港西郭宝墓出土的“衣物疏”称这种石板为“板砚”,尹湾汉墓出土的1件,共出的遣策称为“板研”。《释名》日: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表明汉代“砚” 、“研”二字通用,本文以板砚称之。考古发现的石板砚实物,最早见于云梦睡虎地秦墓,汉晋时期较为流行,个别地区一直到南北朝时期都还存在。砚为文房四宝之一,是汉...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浙江又是瓷器的故乡,是古代越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的出现深刻改变了古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模式,不仅是最普遍的日常用品,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支撑浙江作为世界瓷器起源地的重要证据,是大量古代瓷窑址资料,尤其是大量先秦原始瓷窑址及汉六朝时期的成熟青瓷窑址,数量庞大,时代上早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展序列完整、制瓷技术高超,是探索世界瓷器...
摘 要:甘肃地区发掘了多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别位于甘肃东部、中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师赵村、林家、鸳鸯池三处典型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生产工具、动植物遗存,反映出彼此间在生业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早期师赵村遗址以农业种植为主,养猪业很繁盛,狩猎采集经济占有一定的比重,畜牧业成分不明显;稍晚的林家遗址仍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家畜饲养--养猪业依然繁荣,畜牧业发展较快,羊这时被大量畜养,狩猎采集经济退居次要地位...
清雍正款仿木纹釉墨彩山水人物笔筒 “墨彩专指画笔而言,黑彩则兼及质地矣。”这是陈浏先生的《陶雅》对墨彩和黑彩的精辟结论。另据唐英《陶成纪事碑》中所举仿古采今五十七个品种,有“一新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仿笔墨浓淡之意”的记载,这是一种仿水墨画作装饰纹样的瓷器,后人称为墨彩,是雍正时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绘瓷器。它与黑彩不同,器表纹饰仿佛水墨画。制作时将珠明料在已烧好的白釉瓷上面用笔画纹饰或题诗,然...
青铜礼器的体制是青铜文化的核心内涵。通常所说的青铜礼器,一般泛指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此外,乐器也在礼器之列。青铜礼器为王室及上层贵族所专用,其组合与数量的差异是划分权利和地位区别的重要表象,从而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制。在《周礼》和《仪礼》等文献中,具体记载了西周青铜器的礼制。考古发掘所获的实物资料,为研究青铜器礼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夏代是中...
民国“吃货”的爱国情怀 这位“吃货”应当是位爱国青年,他笔下的1933年春节,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流露着对国民素质的失望。 吃货,指爱吃的人,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吃货,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日常用语,直截了当地表达着人们对美食生活的向往。 其实,早在1930年代,“吃货”一词就在民间普遍运用,口...
9月24日,《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余件(组),是迄今国内夏商时期出土玉器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夏商时期的玉器,上承新石器时代“以玉事神”的传统,开创“以玉载礼”的新风尚,下启两周时期“以玉比德”之先声,以其星罗棋布的分布、融会贯通的形制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掀起了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对后世玉文化的发展与...
9月24日,《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在成都开展。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余件(组),是国内夏商时期出土玉器首次大规模展示。在同期举行的“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将陆续解开古蜀玉器的最新密码。 此次特展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展。2001年,随着金沙遗址数千件玉器、金器、象牙等文物出土,灿烂的古蜀文明再度吸引世界关注。经过十多年的持续考古和研究,金...
北宋阿育王漆塔 1960年代,温州白象塔、慧光塔塔基先后出土了北宋阿育王漆塔、樟木雕漆背光等(编者按:此二现藏于温州博物馆)和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外函)、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编者按:此三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尽管佛塔发现的漆器数量较少,但是普遍制作精湛,尤其是阿育王漆塔和识文描金漆器的发现,使人们开始普遍认同“温州的漆器工艺”之精。 温州漆器除在本地销售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古人对龙的形象有种种解释: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春秋时代,龙逐渐被视为君象,如《易经》中就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之类的句子。上古时期的统治者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人在春秋后形成的文献中都被说成是与龙有关。 唐朝是我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