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诞辰活动之一,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5月21日在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等出席开幕式。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1912年7月成立的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鉴于...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经过数月的准备工作,旧城沿街文物建筑维修工程于5月20日起全面启动,本次维修工程共涉及旧城各历史街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五十处,是北京市为配合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的又一有力举措。加强中轴线的保护与整治可以促进其整体格局的完善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进一步加强旧城整体保护。 旧城沿街文物建筑风貌维修工作,是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集中性维修工作,既包括历史街区...
在玉皇庙正殿里,唐大华希望能尽快整修这栋建于五代时期的古建筑。 “如果再不及时整修,有些很可能熬不过这个雨季。”唐大华站在陌生的村口,望着一栋栋因淋雨而腐朽失修的古建筑 ,心里隐隐作痛 。这些被岁月打磨过的木结构古建筑大多都建于元代以前 ,虽散落乡野,却是国之重宝。 自2010年始,这个留着长发有点文艺范儿的山东汉子已经6次走进山西,为这些年久失修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奔...
“大部分山西木结构古建面临淋雨、坍塌危险!”山东人唐大华22日对记者表示。 作为山西古建爱好者,这是唐大华第六次背着干粮自费来山西,加上之前的五次,累计行程已接近9000公里。吸引他的,是濒临失修塌陷的中国金、元木结构庙宇古建。从2010年年底至今,他已触及到近200座,遍布在晋南、晋中地区。 “木头最怕淋雨,太令人心痛了。”在山西长子县布村玉...
5月18日,由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与大河报联合举办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报道之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碑刻主题专家座谈会召开。张家泰、宫嵩涛、赵会军、张得水等专家就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碑刻的文化、艺术及保护进行了解读。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原所长、河南大学古建园林研究院院长张家泰指出嵩山地区的碑刻是我国碑刻文化的宝库,是珍贵的科学档案和艺术珍品。建...
意大利北部20日发生5.9级地震,至少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教堂和城堡等不少历史建筑严重受损。 地震持续大约20秒,波及博洛尼亚、摩德纳、费拉拉、罗维戈和维罗纳等城镇并伴随多次余震。事发地不少人当时正在睡觉,惊醒后慌乱地跑到街头,一些人穿着睡衣。电视画面显示,地震区域内不少建筑受损,一些房屋屋顶坍塌,教堂塔楼出现裂缝,一些墙砖散落在街上。 意大利文化部说,初步报告显示,一些历史建筑受到R...
导语:为迎接国博百年诞辰,《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于2012年5月21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等领导出席本次开幕仪式。 出席开幕式的全体领导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致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致辞 开幕式剪彩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
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罗老一生都在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如今,斯人虽已去,但熟悉他的人仿佛依旧能看见他骑在毛驴上,听见"哒哒"的声音随着八达岭长城一起蜿蜒……
4月20日至27日,中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编写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带领专家组对甘肃省7处丝绸之路申遗备选点进行了调研。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陪同调研,酒泉市副市长柴绍豪,嘉峪关市副市长王进平,张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清和副市长余锋分别参加本市申遗点的调研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负责我国丝绸之路各申遗备选点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此次...
5月2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老先生在娄底市县领导刘益丈、黄为的陪同下莅临曾国藩故里,实地考察了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 罗哲文老先生在白玉堂留影 罗哲文,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古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
恩师关怀 罗哲文师从梁思成、刘敦桢,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细小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师母林徽因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文。 罗哲文曾回忆说,梁思成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学习,还包括生活。连“罗哲文”这个名字,都是梁先生帮自己起的。罗哲文原名叫罗自福...
罗哲文:70年用心听建筑说话 大师档案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大师语录 谈古建“ 越研究越明...
近日网络传言“苏州桃花坞历史街区在拆迁中很多老建筑遭破坏”,一些“证据”照片让网民惋惜不已。11日,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传闻与事实不符,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432处文化遗存依然完好。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桃花坞,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的终老之地,片区内的文化遗存,涵盖了城垣城楼...
古建筑泰斗罗哲文 相关资料:罗哲文小传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
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前夕,罗哲文等21位为新中国文博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当选“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在北京受到表彰。 颁授荣誉证书现场,85岁的罗哲文教授一身便装,步履轻快,反应敏捷、利落。 “我从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社,师从梁思成先生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1950年调到文化部文物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从事中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