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在故宫考古工程中,首次在院内发现并科学发掘一处御窑瓷器的集中埋藏坑,填补了研究宫内废旧瓷器管理制度的空白。另外,在慈宁宫花园的红墙外,考古工程还发现了有十三层夯土层的地基,但史料却没有对之上宏大建筑宫殿的记载。 目前,5处考古工程已经在故宫里展开,其中包括南大库消防管道改线工程工地、慈宁宫花园热力电力管线改造工程工地等三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的施工区域。在南大库考古发掘现场,故宫古器物部的一位...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所以,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
素三彩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康熙朝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仅表现在器物的数量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及色彩的变化上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青花釉里红...
明代天启、崇祯时期,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动荡,经济萧条,管窑瓷器工艺受到很大影响,因而后世很少见到署官窑款的陶瓷。天启民窑款有两种格式,一种为“天启年制”,竖排双行款;另一种为“大明天启年造”,竖排双行款。均用半行半楷的字体在器底或内底正中书写,或用双圈围饰,或用简笔花卉组成的装饰带围饰,字体风格闪烁着嘉靖、万历民窑款识的遗风。崇祯民窑的收藏品署款多为“大明崇祯年制”,竖排双行,外以双圈或单圈围饰,...
在明代,弘治帝(1488——1505)称得上是勤政恭俭的皇帝,他奉行保泰持盈的国策,瓷器烧造也在减禁之列。据史书记载,在弘治三年(1490)、十五年(1502)和十六年(1503)三次明文禁停烧制瓷器,这就使弘治官窑器远少于成化。因此,署“大明弘冶年制”款的官窑传世品比较少见,青花瓷尤其少。在工艺上,弘治官窑青花器继承了成化的特点,风貌与成化时的大体相同。 ◆胎质 胎质与成化时相同...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变和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永乐和洪武晚期,以及部分宣德瓷器的区分比较困难,但从一般掌握的现象看,大致可列出下述几点: 1、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某些特殊器形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或三系、四系)盖罐、花浇、压手杯、尖底莲子碗等。 2、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
使用磨损痕迹的鉴定原理 古瓷器在使用和埋藏或流通过程中,会在表面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因而真品古瓷的使用磨损痕迹是很自然的。新仿的瓷器,由于流通、使用时间很短,一般没有古瓷那种自然的使用磨损痕迹,即使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磨损痕迹,或者人为有意做出某些磨损使用痕迹,但是这些痕迹是不自然的,与古瓷的自然使用磨损痕迹有着根本的区别。掌握了两种使用磨损痕迹的区别和特...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
很多朋友包括我们同行都曾谈论过一个话题: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本期编辑特别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为广大藏友指点迷津。王老师坦言,他就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